屡败屡战的铁矿石谈判

2019-12-1712:29:16屡败屡战的铁矿石谈判已关闭评论

中钢协退场

中钢协的数据显示,2009年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0.1%,利润下降31.4%。其中,有8家企业亏损,亏损额也同比增加了35.1%。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3.5%,但销售利润率同比只增长2.43%在国内钢铁企业的生存日益艰难的同时,三大矿商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 公开数据显示,巴西淡水河谷公司 2009年第四季度利润上升15%,达到15.7亿美元;力拓集团200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3%,达47.8亿美元;而必和必拓在2009年半年间就实现净利润61亿美元,利润增幅同比飙升134.4%。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中国近年一直谋求铁矿石的定价权,但屡战屡败。宝钢不行,中钢协不行,还有谁能行?

大厂要赢,小厂要赢,如何都能赢?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2009年,铁矿石厂商都要加入“谢天谢地谢谢中国”的行列。

2010年4月1 日是传统意义上的铁矿石谈判截止日,但新上任的宝钢股份董事长何文波当天表示,中国与三大矿石公司的谈判仍在进行。

世界矿业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也在同一天宣布,该公司已与97%的客户在新的季度铁矿石合约机制下达成协议。 这份声明表明,协议价格是以市场价格为参考,并会在每季度进行调整,而且97%的客户对应其合约销量的90%。

淡水河谷每年出口到中国的铁矿石约占其公司总销量的一半。而另一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司此前发布公告称,已经和亚洲的许多客户达成了以到岸价以及更为短期的价格为基础形成的铁矿石协议,从而取代以往的年度价格合同。

“又歇菜了今年”听到这些消息,一名中国钢铁商长叹道。事实上,一连串的意外事件将谈判格局推到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2010年3月19日,中国铝业公司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宣布,双方已经就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非洲西芒杜铁矿项目达成协议,中铝将投资13.5亿元,在合资公司中持有47%的股份,该项目每年生产的7000万吨铁矿石将专供中国。

三天后的3月22日,英国《金融时报》再度放出消息称,包括新日铁在内的多家日本钢铁企业已经就进口铁矿石与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巨头达成初步协议,日方准备接受三大铁矿石巨头要求涨价100%的要求。同时,双方将根据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达成短期合约,取代以往的铁矿石年度价格合同体系。一旦该项协议最终敲定,维系了40年之久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体系将可能彻底瓦解。

似乎谁也没有想到,三大矿商今年的“胃口”如此之大。

2009年第四季度伊始,新一轮铁矿石谈判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也开始出现新一轮上涨行情。 因此谈判伊始,业内人士便纷纷预测,在中国国内钢材市场需求复苏的背景下,2010年的国际铁矿石长协价格必涨,不过是涨多涨少的问题。 一些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当时甚至做出大胆预测,涨幅范围可能在15%~30%之间。

然而,三大巨头的要价出人意料。涨幅从开始的40%,50%,80%90%一路攀升,直至3月19日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在唐山公开对外确认,三大铁矿商之一的巴西淡水河谷已将报价提升至上涨100%。

“国内钢厂根本无法接受如此巨额的涨幅。 以这个价格生产,全行业都会陷入亏损。”3月23日,国内某大型钢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层人士说。

“在日方率先妥协的情况下,中国钢企现在是进退维谷。 如果被迫接受三大铁矿石巨头提出的长协价涨幅,大面积亏损的钢铁行业必将向下游转嫁成本压力,但下游能否承接钢企转移的压力,难以预料。 而如果接受现货市场价格,又将面临矿商、国际基金炒作的更大风险,铁矿石可能会像海运价格一样被炒得暴涨暴跌。”

中钢协的数据显示,2009年6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收人同比下降10.1%,利润下降31.4%。其中,有8家企业亏损,亏损额也同比增加了35.1%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3.5%,但销售利润率同比只增长2.43%。

在国内钢铁企业的生存日益艰难的同时,三大矿商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公开数据显示,巴西淡水河谷公司2009年第四季度利润上升15%,达到15.7亿美元;力拓集团200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33%,达47.8亿美元;而必和必拓在2009年半年间就实现净利润61 亿美元,利润增幅同比飙升134.4%。

为何三大矿商的胃口越来越大,谈判态度越来越强硬? 这主要源于心态的变化,它们吃定了中国的需求。

更牛的是它们可以人为制造紧张局面。“三大矿今年扩展计划非常非常克制,为了不供过于求,今年的新增铁矿石的量就是一亿吨。”花旗银行研究部金属采掘业分析员陈莹说。

2009年,由于世界经济总体下滑,世界粗钢产量降幅超过8%。然而,在中国政府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拉动下,2009年中国的粗钢产量出现超预期的大幅增长,全年产量占同期世界粗钢产量的47%之多,相当于粗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二至第二十五名国家产量的总和。

国内粗钢产量的猛增,使得钢企对铁矿石的进口激增。 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尚不足5亿吨,2009年即攀升到6.28亿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到69%.其中,从澳大利亚进口2.62亿吨,占进口总量的41.7%;从巴西进口1.42亿吨,占进口总量的22.7%。

旺盛的中国需求和对进口矿的高度依赖,大大刺激了三大巨头涨价的胃口。

“三大矿商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已经无意在需求层面与中国进行过多周旋,因为它们认定中国的需求只增不减。”英国商品研究所(CRU)分析师林儒一说。

在供不应求的状况下,真正诱发三大矿商打破长协价格机制、强硬抬价的重要因素,是它们已经尝到了现货销售的甜头。 由于铁矿石现货价格多数时候高于协议价格,三大矿商纷纷减少协议矿的供给量,转而将更多的铁矿石投放现货市场,以赚取现货矿与协议矿之间的差价。以2010年3月23日的铁矿石现货价格为例,当日中国现货市场上,品位为63.5%的印度铁矿石报价高达152美元/吨,这一价格是2009年铁矿石长协价格的2.5倍。正是源于这样的超额回报,三大矿商去年的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 在全球经济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如此高额的利润让它们对“吃差价”像毒瘾一样难以戒掉。

此前一贯支持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的淡水河谷的“变脸”即是典型一例。2010年2月14日,淡水河谷出人意外地发表声明称,支持全球第三大铁矿石商必和必拓取消铁矿石“年度基准”价格制度的提议,推行全球性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 巴西经济报纸《价值报》甚至报道称,淡水河谷已经就此向客户发出了通知,将从4月1日起以铁矿石指数定价体系取代每年制定基准价格的模式,新的铁矿石价格上涨幅度超过100%。其中,品位最高的Carajas粉矿将从去年的参考价每吨57美元涨至122.2美元,涨幅达114.38%,实行时间是2010年年4月到6月。2010年3月23日,淡水河谷正式发布公报称,该公司已开始实行新的贸易政策,在铁矿石价格制定和销售方式上将更加灵活。

同时,由于巴西到中国的海运距离较远,巨额海运费成为淡水河谷在华销售的一处硬伤。 为积极推进铁矿石现货销售,淡水河谷更是准备把自家店开到中国门口,正在雄心勃勃地筹划就开发4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与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谈判。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9年必和必拓铁矿石总销量中约有46%是通过现货价格和指数定价模式售出的。 目前,三大矿商实际现货销售的总量已经达到其全部售货总量的46%~55%的水平。

和2009年的铁矿石谈判一样充满戏剧性,2010年中方再次临阵换角,这一次,宝钢重新杀回谈判桌。

谁谈也没用,“我可以这么说:长协价的谈判,中国没有一次谈下来一分钱。 不管是谈一个月,还是谈一年,不管是谈成了的,还是没谈成的”。在刘勇昌看来,因为三大矿商处于高度垄断地位,垄断和被垄断之间,没有什么平等互利关系。 谈崩了矿商大不了减产,而中国钢企对应的是下游13个嗷嗷待哺的用钢行业。 所以,不管是宝钢还是其他人去谈,到了谈判桌上都要认输。

上世纪90年代,矿山厂家到钢厂推销铁矿石相当困难。 这个局面到了新世纪就完全改观。

今年74岁的刘勇昌,原是冶金工业部钢铁司司长。他还记得在2000年以前,澳洲矿商力邀冶金工业部组织各钢铁企业去当地考察的情景。为了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并无太多必要的铁矿石烧结试验,除了好吃好喝的招待,矿商还包揽了试验费、来回路费。30美元/吨的进口铁矿石到岸价格,还要给进口企业1~3美元/吨不等的佣金。

但时过境迁,原本送上门来求着买的矿石,现在竟要靠贿赂才能买到,而且价格还不菲。 这源于中国需求在十年间猛增了9倍之多-2000年中国进口铁石不过6997.16万吨,2009年已高达6.3亿吨。

中国参与铁矿石谈判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 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世界第一大铁矿石消费国和进口国都印上了“CHINA”的标记,中国铁矿石消费占了全球成品矿产量的48%左右,进口铁矿石占了世界进口总量的85%。

然而,世界铁矿资源筹码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矿业集团的掌握之中,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这三大巨头已经控制了世界铁矿产量的70%,控制了中国进口量的60%。

以往的铁矿石谈判一般是“三对三”格局-一买方为中国钢铁企业、日本钢铁企业、欧洲钢铁企业,卖方是三大传统矿商力拓、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

在往年的谈判中,控制着全球 70%铁矿石资源的三大矿商占有绝对的主导权,铁矿石价格连年快速上涨。 而国际铁矿石谈判遵循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则是首发定价。 也就是说在“三对三”格局中,卖方任何一家与买方一家达成涨跌价格,谈判就结束,买卖双方都要跟随这个价格定出未来一年(当年的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的价格涨幅,而且这个长期协议价格不受现货价格波动的影响。

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谈判每年举行一次,一般是从每年四季度的11月份开始到第二年的6月30日。

“我们不愿意与我们的客户争吵,可每年都得这么来一次。”作为全球最大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 Billion)中国区前首席代表,戴坚定这样描述过去几年间痛苦的铁矿石谈判过程。“浪费钱,浪费时间。”他耸耸肩补充道。

中方代表也同样感觉吃力,“这个位子不好做,谁主导谈判,谁都会挨骂。”一位数次参加谈判的工作人员说。

2009年的谈判就足够有戏剧性。

2008年四季度,谈判开始中方就临时换角,换下主导谈判5年之久的宝钢,随后,中钢协登场。 此举印证了上述人士的判断,谈判主角宝钢的屡屡失手引发了众人不满-2004年以来的5年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中国接受的铁矿石涨幅平均近40%。

另外,众多中小钢厂反映,本身就是大钢厂的宝钢并不能代表全行业的利益。 于是商务部决定让中国钢铁企业的行业组织者中钢协出马,全权委托其进行谈判。

2009年的谈判一开始,所有人都发现,这是中国代表“口气”最为强硬的一年。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中国一直谋求铁矿石的定价权,虽然屡战屡败,但2009年似乎不同以往,中钢协已经备好了杀手锏。

中钢协手中的王牌有两张,第一是“国内钢材市场低迷”和“钢企全面亏损”,且欧洲以及日、韩等国钢铁减产40%~50%,即需求大幅减少。 另外一个筹码是,中国有超过上亿吨的现货库存。

可惜的是,他们牌摊得太早。一上场,中钢协便抛出了三大矿厂需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价40%的要求。 而在之后长达九个月的谈判中,中钢协更是接连错失良机,浪费了一手好牌。 这个谈判生手的初次出马还是以引来众多指责草草收场。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