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 大而不强是人们对于中国钢铁业的普遍认识。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产能过剩典型的钢铁业,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是“产业主线”,普通钢过剩,特种钢稀缺,这一情况只是被一些市场因素掩盖着,显得模糊不清,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钢铁业将会长期在大起大落的“轮回”中积累更深的矛盾。
要了解中国经济的爆炸性增长及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钢铁行业是个绝佳的出发点。 这个行业具备所有的要素一一生产方面的巨额投资、对产能过剩的恐惧、对环境的破坏、出口不断飙升、贸易关系紧张的征兆,以及政府方面试图减缓这一过程的努力只获得了微弱成功。
1996年,中国钢产量首超1亿吨,之后的13年,中国已经取得两个钢铁的“世界第一”,而最近7年则更是钢铁行业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 据中钢协统计,从2003年至2009年,全球钢铁总产能几乎没有增加,中国的总产量却翻了3倍,从2.22亿吨到现在的7亿吨。2008年中国钢铁又获得一项世界第一,第一出口国。
多年来,作为重化工行业的典型代表,钢铁业如何发展?各级部门心态相当复杂。 这是一个大物流、大投资、大就业的行业,还是地方政府的纳税大户。 可硬币的另一面呢?这还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而且随时处在产能过剩的调控阴影中,应该重点控制。"
在欧美,钢铁早已是日薄西山,行业垄断度极高。但中国钢铁产业不仅没有沦落到夕阳产业的窘境,相反,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一个全面大炼钢铁的局面,连年的钢材净出口局面掩盖了产能过剩的矛盾。
从基本面看,中国的基本条件并不能支撑钢铁业的高速发展。 钢铁最重要的原材料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52%左右,原油、铬铁矿和镍矿等也依靠进口,原材料需求大,没有定价权:干散货运力也严重不足,无法掌控海运运费的走势。2002年到2008年,铁矿石价格上涨了近5倍,海运运费上涨了15倍,但同期中国钢材价格却只上涨了35%左右。可见,中国钢铁行业是在为铁矿石等上游原料生产企业和其他服务性企业打工。
“实际上,钢铁行业本身的利润率并不高。”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刘建兆指出:“税前计算,平均利润率大概也就7%。如果按照一吨钢铁平均价格3000元计算,每100万吨产能就是300亿元的产出。现在行业内,400万~500万吨的钢铁企业都只属于中型的而已。”
但一家钢铁企业能够贡献的税收和 GDP 值要远远高于一般企业。 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地方政府支持钢铁企业。 地方政府的 GDP欲望,不仅仅反映在对大型钢铁项目的支持上,即便对待粗放式生产的小钢厂也是照顾有加。
据联合钢铁网分析师王小娜介绍,行业内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地方小钢厂通常只在当地销售,当地政府会通过各种手段阻挠其他地方的小钢厂进入当地市场。“比如通过税收制造价格门槛,或者实施补贴等等。”在王小娜看来,钢铁行业竞争失序的问题长期存在。“这个行业根本上就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竞争的行业。”
小型民营钢铁企业实际上占据了中国钢铁总产能的60%。 竞争失序直接导致的问题,包括钢材质量的逆向淘汰、失控的环境污染等等。
钢铁行业是名副其实的“污染大户”,总能耗约占全国的15%,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国的6.6%,耗水量占工业总量的14%。如果继续以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发展钢铁工业(2005 年能耗、排放水平),当未来中国年产10亿吨钢的时候,将每年一次性消耗7亿吨标煤、16.4亿吨铁矿石(品位64.5%)、50亿吨新水和排放20亿吨温室气体,以当前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环境来看,环境外部影响非常重大。
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环境资源,在日益注重环境保护的今天,钢铁工业必须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致力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钢铁工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环保约束的前提下,中国钢铁工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世界主要钢铁强国多年来通过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已经初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其钢铁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因为过多的环境约束而受到影响。
如在日本,其环境容忍度更低(国土狭小、人口稠密)、钢铁资源需求大(人均钢铁消费量峰值802千克/人),但通过在钢铁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日本已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发展。 目前日本全国钢厂固体废物回收率达到98%,吨钢二氧化硫排放只有0.76千克,吨钢废水COD(化学耗氧量)排放量28.6克。 并且,根据日本钢铁工业联盟规划,到2010年,全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为:直接节能10%(较1997年水平),“三废”实现全部内循环,间接为周围社区和钢铁产品用户节能5%。
而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钢铁工业投人50多亿美元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体系,钢铁工业15%的投资都用在了建设循环经济项目。 如今美国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经达到97.1%,钢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95%以上的水资源得到循环使用,因而空气和水体污染物的排放量下降了90%以上。
中国已经对钢铁工业的外部性影响进行了界定,并明确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式将其对环境的负面外部影响内部化。 为此,国家发改委在《钢铁产业振兴规划》(2008年)中制定了相当高的环保标准,到2011年,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低于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按照以上目标,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中国钢铁工业正在逐步将对环境的负面外部性影响内部化,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在节能减排方面,2008年,占全国产能80%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的6.62吨标准煤下降到5.5吨标准煤,吨钢耗新水由8.6吨下降到5.58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1.97千克下降到1.36千克,吨钢COD排放由0.22千克下降到0.14千克,可燃气体的回收利用率由91%提高到95%。
在全部工业行业中,钢铁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占比已经降到造纸、化工和火力发电之后,位列第四;废气排放量占比降到火力发电行业之后,略高于化工行业,其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比低于火电行业、非金属矿产行业和化工行业,排名第四。
由此可见,中国的大中型钢铁企业通过加大资金投人、革新生产技术,逐渐将对环境的外部性负面影响内部化,并正在成为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如果解决了环境问题,钢铁第一大国的市场空间还有多少?
目前来看,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工业化和城市化没有改变,未来若干年钢铁业的发展潜力仍然存在。 有专家测算,按照未来10亿吨的年消费峰值衡量,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年产能6.65亿吨,中国钢铁业还有4亿~5亿吨的发展空间,其市场庞大程度可以比喻为再造两个美国和日本钢铁工业。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是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钢铁需求量甚至强于工业化进程,所以该时期也被称为“土木钢铁时代”。由城市化引发的城镇房屋建筑是钢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主要是螺纹钢和线材,这与工业主要消费板材是不一样的。2008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5.7%,大体相当于英国1850年(37%)、美国1910年(45.6%)日本1950年(37.5%)的水平,远远低于1973年钢铁峰值点时主要钢铁国家的水平。
联合国人口司在2006年预测:中国城市化率具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2020年有望达到近55%,2050年将达到72.9%。据此测算,2006-2010年,中国需要将1.1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而到2050年时,这一数字将达到5.5亿,这相当于3.05个西欧或者1.8个美国的总人口要进入城市。所以,只要中国城市化的动力不衰,钢铁消费量的增长就难言到顶,同时也预示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还有相当空间。
中国当前也正处于“土木钢铁时代”,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基础投资,西部大开发以及大规模房地产开发,一再刷新着人均钢铁消费量的纪录。
以房地产为例,目前城乡建筑面积为40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新增建筑面积300亿平方米以上,单位建筑面积的用钢量将随着钢混比(当前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钢混比只有0.3)的上升提高至65~75千克/平方米。所以,今后10年,中国将在房地产领域直接“埋入”19.5亿~22.5亿吨钢材,平均每年消耗钢材2.2亿多吨。
经历年数据概算,中国房地产的钢材年需求量为当年总钢材需求量的25%左右,以此可以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均钢铁消费量要达到650千克/人以上的水平。 如果再考虑到当前中国在“土木钢铁时代”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态势(中国现有400亿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中,99%为高消耗建筑),以及中国正在建造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密集、壮阔的电气化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支干线机场网络,中国未来人均钢材消费量的峰值应至少为700千克/人。
伴随中国宏观经济未来相对稳定的发展,以中国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为背景,以全社会完成城市化进程为时间标志,利用人均GDP与人均钢铁消费量模型,当人均 GDP达到16000美元时,年人均钢铁消费量达到峰值的650~700千克(日本峰值为802 千克/人、美国711 千克/人、韩国982千克/人);再引入总人口14.5亿~15亿,我们可以预测中国钢铁消费峰值为9.5亿~10亿吨/年。目前中国钢铁工业年产能6.65亿吨,按照10亿吨的年消费峰值衡量,中国钢铁工业还有4亿吨的发展空间。
但同时,中国钢铁产业面临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大而不强是人们对于中国钢铁业的普遍认识。 业内人士指出,作为产能过剩典型的钢铁业,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是“产业主线”,普通钢过剩,特种钢稀缺,这一情况只是被一些市场因素掩盖着,显得模糊不清,如果对此没有清醒认识,钢铁业将会长期在大起大落的“轮回”中积累更深的矛盾。
2007年,国际著名钢铁咨询机构-一世界钢铁动态(WSD)发布过一个世界级钢厂竞争力排名,中国钢厂的“最好名次”是第四。 中国钢铁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再加上目前存在较为明显的潜在结构性过剩,在WSD 的排名中,中国钢厂在“对成熟市场的控制力”“与大买家的议价能力”及“应对周边竞争者的威胁”等权重指标方面得分普遍偏低。
中国最大钢厂宝钢的产量规模在全国总产钢量中的比重“未超过10%”,近年来这个比重“不升反降”。排名前5位的钢铁企业所产钢仅占全国总产量的24.8%,比2000年降低了10.6个百分点。
“中国钢铁行业的利润率越来越低,很多钢厂如果只是为了生存,出口出不去,内需的大多数东西在螺纹钢和线材,就房地产这块,还有铁路轨道。
真正高附加值的东西只有上海宝钢、武钢等央企可以做到。 其他钢厂产品做出来,产品质量还是比较糙,比如油罐钢,做出来还要从日本进口。5万立方以下的可能是国产的,10万立方以上的大罐都需要进口。”天津港口的一位钢铁贸易商描述到。
“很多产品,包括船板,附加值太低。 铁矿石炼出来的都是低附加值的东西,比如普通钢板。 所以那么大的铁矿粉需求量,其实是没必要的。 就是到你这儿来,浪费你的资源,污染你的空气。 咱们看起来是铁矿石世界第一需求,但不像韩国、日本很多高附加值的东西,咱还得高价从别人那儿进口。
人家接受100%(铁矿石价格涨幅)都可以,因为附加值高。”
2009年,中国钢铁业整合力度加大,国家推出钢铁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后,各省相继出台调整振兴规划。4月下旬,山西省提出,2011年省内钢铁企业数量由200多家减少到50家,到2015年控制到10家。4月22日,钢铁业相对较弱的江西省也提出规划,重组后的新余钢铁产能目标直指一千万吨。
这一年,在各省掀起的整合小厂、造大厂运动中,有一批大厂站起来。
但也就在“运动”般的重组中,市场化运作更多被政府行政干预所取代;而且和中央政府相比,地方政府积极性更高,简直热情如火。 在这场运动中,地方钢厂就是地方政府手中棋子,比较典型的如山东钢铁集团的组建,莱钢、济钢两位主角在合并前夜竟然还不知情。 而河北省力推的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和邯钢合并,规模超过宝钢,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横空出世,但成立后钢协竟不知情,媒体也知之甚少。 由此可见,地方钢企重组,各省政府动作之快、决心之大、力度之强。
正是有了地方政府大刀阔斧般的改革,各大钢铁集团粗钢产量将都居于世界前列。钢企重组,做大是正确方向,但做大不是唯一目标。 我们需要大的钢厂,但我们更需要强的钢厂。“做大做强”,重在做强。
中央、地方利益博弈,成为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顽疾。中国钢铁产业,各省为战,阻碍了中国钢铁产业由大变强。中央政府力推三大企业,2009年出台的《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中明确提出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集团的带动作用,要求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5000万吨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集团,若干个1000万~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集团。
而留给地方政府的空间就在后面提到的“若干个大型钢铁集团”,数字不详,给地方政府无限遐想。 怕本地企业被淘汰,本地经济受损失,或者说本地税源流失,地方政府便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本地扩张。 山东、河北、山西以及天津等省市,通过行政指令将地方国资部门控制的数家钢铁企业合而为一。与此同时,钢铁产业“对外开放大门”关得更紧了,邯宝合作终止,让宝钢渤海湾梦醒;首唐合作,分歧亦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