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预期是指对未来经济状况的判断,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消费预期是指消费主体在对市场和经济状况做出判断情况下的消费倾向,当消费主体在预期市场活跃、收入增长、价格上扬等的情况下,其消费具有冲动倾向。
举例说明
近年来,在米、面、油等食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抢购风潮。另一方面,近几年来汽车价格一路下滑,很多人却在观望,持币待购。
从表面上看,这些现象和需求定理不一致——价格和需求量并非反方
向变动。事实上,这两种现象正是需求定理在起作用,只是在“价格”与
“需求”之间要加上“预期”这个因素。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人们的预期是无理性的,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则提出了适应性预期理论,指出人们根据以前的行为状况来预期未来,但是可以对预期的失误进行调整。理性预期学派首领卢卡斯则指出,人们可以做出理性预期,所以预期不会犯系统错误。不过,这是指每个人预期的总和。作为一个群体,有的人预期失误,可是大部分人还是对的。所以,依据大数定理,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可是,个人的行为取决于自己对未来的预期,而个人的预期未必就一定正确。
首先,个人在做出预期时,依据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这种信息常常是分散的、片面的,甚至有很多是不对的。不少人做出预期时更多是听信了“传言”,而这些“传言”既包含正确信息,也包含错误信息,甚至就算是正确的信息也会被扭曲变形。
其次,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常常是互相影响的,这就是一个人的错误预期常常会影响别人,也要受别人影响的原因所在。
再次,在媒体还没有放开的情况下,人们对媒体常常持有一种不信任的态度,媒体愈是说东,人们偏要往西想。
当然,消费者的预期并非全都是错误的,行为也并非全都是非理性的。在决定购买行为时,消费者依据的是短期预期。此种短期预期的正确性还是主要的。例如,消费者对汽车价格下降的预期就是对的。他们持币待购,对并不是急需用车的人来说也是理性的。就算其他人认为是非理性的行为,例如抢购食物,他们也认为是理性的,这就避免了物价上涨之后增加的支出。消费者有做出选择的权利,不管其购买行为是错还是对,是理性还是非理性,我们都无可指责,也不能干预。我们只能依据消费者的预期与行为来做出决策。所以,我们做出决策的出发点就是了解消费者的预期。
学习启示
在现实社会中,能影响消费者预期的主要还是政府政策。不管企业的规模有多大,它对消费者预期的影响都很有限。毕竟所有企业不能全部联合起来。决定消费者预期的,常常更多的是心理因素。所以,企业要注意分析不同群体消费心理的特点,判断其预期,从而做出自己的生产经营决策。当然,对于企业而言,重要的还不是全体消费者的心理和预期,而是购买企业产品目标群体的心理和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