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性格直爽,说话有者鲜明的形象感与高度的概括力。 从那此流传下来的陕西老店规中找们可以细细地品味陕西商帮几百年所形成的特有精神风貌。 这些老店规个仪反映陕西商人的荣辱观,还很适合商业经营的需要。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已跌倒自己爬”都是曾经流传在陕西商人之间的口头禅。 他们将艰苦创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提高到关系兴衰成败的高度。 不辞劳苦、奋斗经营的创业精神和恪守本职、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是陕商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人生最苦为行商,异地求财,客地经商,困难和艰辛自不在话下。 清代乾隆年间,成都的陕商欲修筑“陕西会馆”,却遭到当地士人的阻挠,言说会馆可盖,但不许动用当地一坏黄土,以免风水外泄。 陕商毅然回到自己的故乡西安、同州府,经千里巴蜀古道,硬是背着一袋一袋家乡的黄土,在四川盖起了富丽堂皇的陕西会馆。
明末清初陕西大商人孙豹人,在扬州做盐商,后来一边业贾,一边读书,成为陕西有名的诗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青睐,召试博学鸿儒科,授官内阁中书衔。但是孙豹人却坚决辞去了朝廷的封赏,说:“吾侨居广陵数十年饕餮待我,使我官京师,不令举家饿死乎?”他的这种評官归商,宁吏也贾的行为充分表现了陕西商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富大贵之后,陕西商人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过着富而不眢的朴素生活。
以那些商居扬州的陕西盐商为例,他们虽然拥有着万贯家财,但依然没有忘掉陕西人生活俭朴的淳厚民风,在后来的经商过程中能够做到淡泊自守,不为声色犬马所动。那时著名的大商人梁竹亭阳为家资丰厚,有“梁巨万”的别称。 但是他在扬州时一点也没有受到当地或其他商帮富商们“广陵富贵鳞集,俗颈侈务以衣食居屋相高,又最荡好狎游娼家”的影响,过着“君在广陵促屋居隘,仅容膝身,常衣浣濯衣,日食仅一鲑,菜无重味也”的平民生活。
“椎埋去就,与时俯仰,变化有概”是陕西商人留下的一条古训,充分显示了他们以智求财,深谋远虑的传统。 经商与用兵打仗一样,“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陕西商人善于研究市场变化的规律,从大处着眼,谋大局,首先取得战略优势。 同时,他们能够适时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春秋战国时期,陕西商人抓住诸侯对贸易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机遇,以商求富,迅速迎来发展的第一次浪潮。隋唐时期,陕西商人抓住政府实行开明政治,对外开放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形成了大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明清时期,陕商在陕西地处边陲的不利条件下,却能抓住明清政府对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随军贸易”的政策机遇,乘势而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商人集团,垄断中国东西部通商贸易达500年之久。
在讲究各种经商之道的同时,陕西商人没有忘了生意兴隆的最根本的原则,即“货真价实好为商,假冒伪劣难久长”。陕西商人不欺不诈,随行就市,按质论价,正因为如此,陕西商人被誉为“人硬、货硬、脾气硬”的“三硬商人”。在布匹行,陕西商人提供的货物质量优良,货真价实,信誉卓著,购销两旺,货畅其流,素有“关中贾来价更高”之称。 诚实经营、恪守贾道的求实诚信精神体现了陕西商人的长远眼光和稳健的经营作风。陕西富平汉代以来就有一个叫“直镇”的地方,那里的人做生意一言九鼎,不言二价,所以被称为“直镇”。三原商人梁选成为陕西商人诚实经营的典范。 当时,他在淮扬一带做盐业生意,官府对这些商人按先后顺序分发给他们食盐。
有一些善于钻营的奸诈商人为了尽快提取食盐就用重金贿赂分管食盐分配的官员,提早得到了商品,并由此而获利很多。于是,许多商人纷纷效仿。 有人来约梁选一同去贿赂官员,却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 他说“善贾者不获近利,善保者不身尝法,以若所为利即厚孰于资斧,吾何必舍吾自然而图未必然。 且盐与它贾异名,虽两交而实关三尺,吾谨守之,视若曹之败也”,也就是不会因为贪图这些小便宜而失去自已经商的原则。 他的这种做法后来证明是极其高明的。没过多久,盐商对官员的贿赂就被上级发现了,那个带头贿赂官员的盐商被朝廷治以重罪,其他参与过的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
此外,陕西商人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也是历来被大家称道的。 他们经商的活动范围大都在西部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在贸易过程中需要经常翻越高山巨川,还会遇到黄沙漫天的情形。 并且那里社会条件也不安定,多民族杂居,风俗各异,常常有强盗蜂起、土匪横行、部族格杀的情况发生。在这里做生意,如果一句话说错了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持资携重的他们往往成为土匪劫杀的主要对象,可是这些艰难险阻都没有使他们退缩。他们上入甘,下进川,贩贱鬻贵,通过这种开拓精神枳累了大量的财富.朔浩出“骏马快刀英雄胆,干肉水囊老羊皮”的陕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