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商帮:陕商的盛宴

2019-12-1711:40:33陕西商帮:陕商的盛宴已关闭评论

虽然陕西自古就有商人经商,但是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商业团体。陕西商帮的正式形成是在明朝时期。

朱元璋在陕西实行了“食盐开中制”,“茶马交易”等一些特殊的经济贸易方式o 政府的措施政励者陕西商人不断地把自己地区的食盐、马匹等物品运往内地销售,同时把内地的物品如茶叶等贩运到陕西。 陕西商人靠贩盐起家,盐商中尤以陕西商人精明。陕西商人贩盐贸易最早开始于扬州盐场。明末清初,陕西盐商开发了四川井盐,转而进人四川盐场。 四川井盐生产耗资大、风险大,凿井就需费时数年甚至几十年,需有雄厚资金作后盾。陕商们放贷或投资凿井、汲卤煎盐,建商号,把持产运销,获取了巨额利润。 文献中记载“川省正经字号多属陕客”,现在四川自贡市的“八店街”正是当时响当当的陕商八大盐号麇集之地。

陕西商人在南北地区的活动使我国南北地区的贸易活动大大增加。陕西商人为了更好地协调商业贸易,开始形成纵横全国、横贯南北的强大商业集团。 这个商业集团的势力甚至一度超过著名的晋商和徽商,在明朝前期和中期的几百年里居于我国商帮的首要地位。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的韩邦奇在他所著述的《苑洛集》中就描绘了陕西同州朝邑县八里庄“庄虽数百家,俗兢艺黍稷,远服贾,鲜修文学”,又称同县大庆关一带“万余家,皆习商贾”。由此可见当时商业之繁荣。 此外还有陕西泾阳县"俗美而习敝,民逐末于外者八九”,陕西三原人“吾里俗十七服贾”、“吾邑大小贾甚伙”“三原俗相矜市布”的记载。

1474年以前,在两淮的陕商子弟中进士举人的非常多。 明代陕西商人在宣武门外保安寺创立了关中会馆。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陕西商人到明代中期已形成了商帮,以群体的力量大规模从事南北商品贸易了。陕西的关中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有“八百里米粮川”的美称。明朝中后期,徽商的势力急剧扩张,严重挤压了陕商在盐业上的活动空间。陕商的势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弱。 他们依靠着关中丰富的粮食资源,在盐业受到严重打击的情况下,开始转向粮货贸易,有“粮货大军”之称。除了这些主要的商业贸易活动,陕西商人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开银号、当铺,放高利贷,贩运川丝、夏布、药材,几乎在各个行业都能找到陕商的影子。

陕西会馆在全国的林立可以说是陕西商帮兴盛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陕西商帮发展到最为繁盛的时候,全国的陕西会馆多达200多座,至今还有“陕西会馆”、“关中会馆”、“西秦会馆”留存于世。

经过了近两百年的繁荣后,到了明朝的末期,陕西商帮开始走向厂下坡路。明末的农民起义是陕商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

陕商的衰落还与当时的社会发展及陕商自身的条件有着重要的关系。明朝末年,世界经济开始由大陆经济和农业经济向海洋经济和工业经济转型,这种经济结构的转变是陕商走向衰落的客观原因。 而陕西商人自身存在的一些弱点、缺点成为制约其继续向前发展的瓶颈。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陕西商人在整体上厚道有余,但缺乏一丝精明之气,在做事沉稳的同时又过于古板,缺乏创新。 这种陕西商人的整体性格劣势使他们在面临到来的新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同时不能够合理地改善自己的经营策略,也就不能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帮的衰落和几于灭亡。

陕西商帮的衰落也与商帮内商人的成分构成有关。 陕西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第一基础产业的地方,这些商人很多都是农民出身。 他们虽然脱离了土地,但却摆脱不了农民自身存在的一些思想弱点:他们最终是离不开土地的。他们将在经商中获得的利润大多重新投入到买房置地等传统的农民意识控制中去。他们尽管历经了商业社会的繁荣,但是最终没有融人城市的主流人群,始终徘徊在城乡的边缘。 立农致富、经商发家,以农守财是陕西商人无法摆脱的情结。 这种狭隘的小农思想使陕西商帮最终没能摆脱前途暗淡的命运。 于是,在明朝末年,陕西商帮开始急剧衰落。

这一时期,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使陕西商帮的势力大为削弱。 山西商帮、徽州商帮不断压缩着陕商的活动空间。 同时,来自国外的资本开始大量向中国渗透,给陕商的生存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陕商衰落的表现首先是陕西盐商在新形势大分化、大改组中的失败。从此,曾经叱咤风云的盐商风光不再,并一直在以后的发展中一蹶不振。 两淮的陕西盐商由于不能和徽商竞争,陆续退出市场。 而作为陕西商人根据地的陕西本土市场又开始逐渐被山西商人把持。此时的陕商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四川的盐井业也由于战乱导致资本不够,市场迅速萎缩。 由于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推行西北茶制改革,扶持以湘军为基础的官僚资本,陕西茶商受到排挤。

陕西布商在外国洋布洋纱的打击下被排挤出市场。 在明清之际贩运江南或楚豫土布到西北各省是陕西商人大宗贸易的主要业务,但到清末后,土布市场受到外国洋布洋纱的排挤而迅速衰落,经营土布的陕西布商在洋布的打击下纷纷破产歇业,清末已是“陕西土布行,家家倒闭,每岁百万之利益为外人夺去”。经营兰州水烟的陕西烟商也在外国机制卷烟打击下纷纷破产,从最盛时的大小烟庄130余家,锐减到十数家的悲惨境地。

清朝时,陕西商帮因为势力的衰弱,是明清时代全国商帮中最先乱解的。陕商一度与山西商帮结合在一起,史称“山陕商帮”或“晋陕商帮”。清朝末年,陕西附近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不断的战争给本就风雨飘摇的陕商以沉重的打击。 陕西的富贾巨商,数百年积累起来的财富被焚掠殆尽。

清朝末年清政府的腐败堕落也是陕西商帮衰亡的因素。 当时,陕商的势力本就已经十分弱小,清政府为了满足不断扩张的军费需求和对外国人的赔款,便向这些商人大收苛捐杂税,进行无休止的搜刮。 清军人陕征剿十余年的征粮派饷,捐资助剿使陕西商人的资本存量一扫而光,失去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当时,清军每年900余万两的军费开支主要靠陕西当地地方协款和就地征调,陕商首当其冲。清军还实行“劝富分输”政策,强逼陕西各地富商捐资助剿。在外地有着贸易经营的陕商只好把强大的资金抽调回来,用来应付这些费用。因此,到清末民初时期,陕西商帮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工个历史名词。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