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部分先知先觉的陕西商人发现了陕西商帮落后的原因。他们蓦然猛醒,奋起直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陕西人开始不断举行各种论坛和研讨会,反思秦商落后的原因。 在政府的推动下,各地陕西商人纷纷成立陕西商会。 陕西商会的恢复性成立是陕西商帮勃兴的标志。这些商会的成立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的陕西商人在涣散中实现了团结,增强了人脉资源的聚合力,为陕西商帮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日的新陕商大都出生在新中国诞生前后,有着较为苦难的童年和少年经历。 他们大都经历过从官到商的转型,大都在资本运营时实施多元化投资、专业化发展的产业布局。他们在管理上尊重制度而不局限于流程,在运作上大胆,常常出其不意地打出一张张带有新鲜泥土气息的王牌。
新陕商的崛起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在陕西商帮衰落了100多年之后,在“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部强省”的号角下,陕西商帮又开始重新焕发出久违的生机。
当今陕西强大的科教实力和文化繁盛程度为新一代陕商的崛起创造丁优越的环境与条件。 在古城西安,林立着许多所全国知名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这些学校的师资队伍十分过硬,有很多都是国家的高科技人才,如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 这就为陕西商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同时,这些院校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有很多都投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也为新陕商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保证。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科技的力量正在对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各地陕西商会组织和陕商个人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协同作用,把它看成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商业信息交互平台。互联网的发展还不断扩大着陕西商人自身在全国的影响力。
在政策、科技、教育、人才的多重作用下,新陕商一步一步地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就在有着“城外之城”的西安高新区以及几百公里以外的陕西工业重镇宝鸡,一代新陕商悄然诞生。西安高新区,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3000多家科技企业和34.6万就业人员,2006年在册企业实现营业收人1379.97亿元,形成了具有较强势力并富有特色的创新集群和创业集群。区内营业收人过亿元的企业158家,过10亿元的企业28家,过20亿元的企业15家,过百亿元的企业1家。一批批创业英雄在这里踌躇满志,大显身手。
虽然这些新陕商前进的步伐还经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但是却已经开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不断向前发展着。 新陕商虽然起步的时间较沿海发达地区稍晚,但是速度却很快,出现了陕汽、法士特、陕鼓、西飞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位居国内同行业的前列。 在民营企业中,海星、金花、步长、海天等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开始跻身全国优秀企业之前列,中小企业群体也正在逐步壮大中。到2006年,陕西民营企业发展到10万多家,个体工商户75万户,从业人员300多万人。
在新陕商中,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商业巨人,张朝阳、荣海、郭家学、吴一坚、段先念、张玉浦、李大开、张丹力····他们都是现代陕西商人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商界明星。
现代陕西商人的第一次大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荣海、郭家学、吴一坚、段先念等在这一时期创业。 那时的陕西人自主经商的还很少,这些人可谓凤毛麟角。 第一批发展起来的企业家的创业背景不尽相同。 他们有的是因为感受到沿海地区发展的历史脉搏,受到那里的经济熏陶而经商,将开放地区先进模式带回本地创业;有的则是完全依靠个人的才能与胆略跨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截止到现在,第一批创业的陕西商人已经开始走出陕西、走出西部,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如海星、金花、步长、海天等。他们运用资本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快速扩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是现代陕西商人大发展的阶段,也是陕西人的第二个创业高峰。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至信科技、中扬电器、海天天线等企业。 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大多数都具有高水平的文化素养,很多都是来自于西安当地的研究机构和高校内的高层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依赖自主研发的某项技术或产品起家。
现代陕商的第三次创业是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这些创办较晚的企业大多数还没有形成强大的市场核心力,尚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李照森领导的太阳集团是新陕商第二次发展中的典型代表。
1993年,太阳集团开发出“八珍牛肉甜辣酱”产品,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销售额不断增长。产品开发的当年就销售出去了3000箱产品,1994年全年销售了1万箱,1995年上半年销量猛增到3万箱。 但是,集团总裁李照森并没有让急剧增长的销量冲昏头脑。 他经过反复研究后认为,“八珍牛肉甜辣酱”这个名字不是很响亮,不能鲜明地反映出产品的特色。 要想让产品更加顺利地占领市场,就要给它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既朗朗上口,又有着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止其他厂家冒牌仿造。 于是,经过反复筛选和推敲,他从十几个名称中选定了“阿香婆”作为产品的注册名称。 这个名字既有传统文化的背景,又有民族的特点,同时还蕴含着产品熬制的精心和“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的寓意。
经过对市场反复的考核,李照森决定把“阿香婆”这个品牌投向全国市场。1995年8月,“阿香婆”的广告在北京和天津尝试推出,“阿香婆”在京津地区一举成名。 但这只是李照森的小试牛刀,他在北京、天津的市场建立起来后就大胆地拿出1000万元,将“阿香婆”一举推向全国。
这种方法虽然显得有些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但却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决定。1996年7月1日,“阿香婆”的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广告一经播出,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许多外地商人意识到了这个产品的巨大市场潜力,不到一个星期,两个销售热线电话就响个不停,到处都在要货。1997年,“阿香婆”的销售总额突破5个亿,利税超过1亿元。李照森孤注一掷的做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新陕商中,像李照森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依靠着敏锐的观察力、过人的胆识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