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商帮:以小搏大的传奇商帮

2019-12-1708:55:26龙游商帮:以小搏大的传奇商帮已关闭评论

明朝中叶,龙游商帮在经过了数百年的积累沉淀之后进入了鼎盛时期,当时,有“遍地龙游”的说法。 龙游商帮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县级单位命名的商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深远。 龙游商人在自身交通不便的劣势情况下,凭借着努力与优良的经营方法闻名全国。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龙游商帮逐渐走向了没落,并没有像南方的其他一些商帮那样转化成现代商帮。 不论是龙游商帮的兴起还是它的灭亡,都是现代商人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在它的兴衰中吸取经验教训。

当徽商与晋商在商场上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浙江省中西南部的一个商帮在瞬时间崛起,迅速占领了国内的许多市场,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初兴起的几个商帮集团的势力范围。 这个商帮就是龙游商帮。龙游商帮诞生于浙江的衢州府,因为很多有影响的大商人都是龙游县的人,因此,这个商帮被称为龙游商帮。龙游商人的经商手段十分高明,在我国的商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龙游商帮萌发于南宋时期,兴盛于明代中叶,以经营珠宝业、书业、纸张业著名。 明万历年间,龙游商帮与徽商、晋商以及江右商人在商场中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并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在当时称雄一时。由于龙游商人在全国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到处都有龙游商人的足迹,因此又有着“遍地龙游”之称。据明朝的一些历史文献记载,明朝的成化年间,仅云南的姚安府就聚集了浙江龙游商人三五万人。

龙游商帮区别于全国其他的9个商帮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是唯一以县级单位来命名的商帮,由此也可以看出龙游商帮的势力之大。龙游历史上为我国古代文明姑蔑文化的发祥地。 在地理位置上,衢州、龙游是“入闽要道”、“金衢处徽之冲”,也就是衢州处于进入安徽的交通要道的意思。 而这条通往安徽的交通要道正是我国古代徽州商人经营盐业的商道,是“通浙孔道,馈饷之所必系”之地。 同时,衢州又是连接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四省的通道。 因此,虽然衢州多山,不利于发展交通事业,可是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正是由于衢州特殊的地理位置,为龙游商帮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明朝时的徐复初说:“邑(龙游)当孔道,舟车所至,商货所通,纷总填溢。”在传统的农耕之外,经商是龙游商人一条重要的谋生手段。

龙游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手工业产品也是龙游商帮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龙游多山,也因此而盛产山林竹木、茶漆粮油等农副业产品。这些产品在当地人简单的加工之下就成为受到全国欢迎的商业产品。龙游商帮以龙游商人为主体,并且包括了衢州境内所有的经商体系。龙游商帮的形成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的,不是一日之功。虽然龙游商人崛起时看起来似乎有些突然,但却是历经几百年的发展演化的,只不过到了明朝中叶发展的速度十分迅猛,不能不让人注目而已。

龙游商人在南宋发展起来之后,就在不断地扩充着自己的实力。 南宋都城的南迁为龙游商帮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宋把都城建于杭州。南宋政权为了方便同前线抗金军队的联系,就修建了东起京城杭州、西接赣湘的官道。 这条官道正好从龙游与寿昌交界的梅岭关人龙游境内,并穿过龙游全境。 龙游商人把这条官道的修建看成是一个经商的大好时机。 他们把自己产的木材运送到杭州等地去销售。官道的修建加强了龙游人与外界的联系,使他们的眼界开阔起来。 于是,也开始有很多小有成就的商人走出家乡,到更为发达的杭州等大城市去经商。龙游人朱世荣,就曾经“流寓常州致巨富,置产亘常州三县之半,后归衢江古码里,复大置产,当时以为财雄衢常二府”。

到了明朝,以龙游商人为中心,以衢州的其他商人为外围的龙游商帮初具雏形。 他们开始不满足于商业地位与商业范围,为争取更为广阔的商业空间,他们在稳定家乡商业的基础上与其他的商帮在中原以及边疆地区争夺起势力范围来。 到后来,有很多龙游商人甚至漂洋过海到外国去做生意。 这时,龙游商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有了很强的实力,并用商帮的力量来维护商业利益。 明万历年间,龙游的商人已经达到了与农业人口一样多的比例,即“龙丘之民,往往糊口于四方,诵读之外,农贾相半”。明天启年间,几乎县城的一半以上的人都跑到外地去做生意了,甚至到了县城空旷的地步,即“龙游之民,多向天涯海角,远行商贾,几空县之半”。明朝大商人童巨川在嘉靖年间至宣府、大同做边贸生意,“一往返旬月,获利必倍,岁得数万金,自是兄弟更相往来,垂20余年,遂成大贾”.

到了清朝,龙游商帮的实力进一步壮大。 乾隆年间童氏家族“多行贾四方,其居家土著者,不过十之三四耳”。 龙游商帮有着很强的自身特色。 他们不像晋商的巨商大贾那样,当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开始以雄厚的资本来经营票号,从事金融商业活动。 他们也与当时与晋商齐名的徽商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像徽商那样远涉南北去经营贩盐业或贩粮业,而是踏踏实实地经营那些看似赢利微薄,实际上赢利丰厚的最为普通的商业活动,比如珠宝古董业、印书刻书贩书业,还在海外贸易中大显身手。他们经营的范围还包括山货、长途贩运、农业屯垦、矿冶等五花八门的行业。

山货业是龙游商帮商品贸易中一个重要的行业。 他们所经营的山货绝大部分都是充分开发了家乡的固有资源,是对当地盛产的竹木茶油漆烟等商品的贸易。康熙年间,《龙游县志》记载:“南乡稍有竹木纸笋之利,可以贸易他郡....··北乡则止有桕油一项。”

龙游商帮所经营的造纸业也大多是他们自己开发的。造纸以作坊式的手工工场为主,自产自销,是龙游商帮将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结合的典型。 当时,衢州的溪口镇是造纸业生产和销售的中心,繁盛的程度甚至远远超过许多同时代的城市。

刻印贩书业是在龙游当地造纸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与龙游地区深厚的人文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关系。 当时经营刻印贩书业起发的余氏家族不仅在本地开展商业活动,甚至还到江苏娄县开设书坊书肆。 由于余氏家族印刷的书籍质量好,产品在市场上深受欢迎。胡贸是另一位经营刻印贩书业的大商人,他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甚至得到了明朝大学者唐顺之的青睐与夸奖。 唐顺之把胡贸引为座上客,把自己的成就归之于与胡贸的交往,说:“非贸,则予事无与成。”龙游商帮经营获利丰厚的珠宝古董业是这个商帮能够迅速崛起的另一个重要行业。

这个行业对商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要拥有雄厚的资本,这样才能够把珠宝、古董行业经营起来。 这些商品与普通的商品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甚至价值连城,没有强大的资金基础做后盾根本无法经营。 其次,经营这个行业还要求商人有着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够准确地判断珠宝、古董的真伪、成色。 这些技术关系到这种商业经营活动的成败,倘若在一件商品上判断失误,就有可能面临破产的危险。同时,商人还要有一个自己了解并且稳定的商品来源渠道和隐秘的藏宝方法,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被盗贼劫持。

古书记载:“龙游商贾,其所贾多明珠、翠羽、宝石、猫眼类较(软)物。 千金之货,只一身自赍京师,贩絮、僧鞋、蒙戎、褴褛巨疽、膏药内皆宝珠所藏,人无所知者。”那时的龙游商人想到了把宝贝藏在鞋子、衣服、膏药等各个隐秘的地方,足可以看出他们是一群处事谨慎的商人。

长途贩运业是龙游商人经商的又一重要行业。 他们贩运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据王文禄《策枢》记载,经营长途贩运起家的龙游商人李汝衡经常带着百余辆车往来贩运货物,在沿江的渡口还拥有许多船只。他率领着自己的商队把丝绸等特产运输到湖北等地去贩卖,几乎垄断了湖北的丝绸市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大,龙游商人的长途贩运逐渐发展到海外,在明朝时官府抓获的走私犯中,就有龙游商人。虽然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但足以看出龙游商帮的势力已经扩展到海外贸易。

龙游商帮另一个把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例子就是他们在矿冶业上的发展。 当时著名经营矿冶业发财的龙游商人有个叫做祝十八的,他所开展的矿冶业的规模十分宏大,光矿工就有数百人。

明成化年间,龙游商人在云南姚安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 他们常常是数万人成群结队地前往,有“天涯贾客”之誉,为那里的开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遗憾的是,作为浙商血脉源头的龙游商帮,随着交通条件的变化、近代海洋文化的兴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也未能超越传统旧商帮消亡的命运,最终仍淹没于强势的农耕文化中。 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宁波等地被辟为五口通商之埠,新兴的上海、宁波、潮汕、厦漳等地商帮,取代了龙游等商帮。 到民国时期,连龙游本地商业也几乎全落入外地商人手中,“遍地龙游”之说渐渐地消失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