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0月的最后一天是一个星期二, 香港置地在 报纸上刊登公告, 宣布向牛奶公司展开收购。
香港置地提出“二换一” 的收购计划, 即用两股股票换取一股牛奶公司股票。消息公布后, 置地、 牛奶 股价双双大涨,牛奶公司股价更是从135港元冲破200港元关口,中小股东纷纷抛售。牛奶公司 现金充裕、 土地存量庞大, 盈利能力也比香港置地高出许多。仅以1972年为例,牛奶公司每股盈利3.65 港元, 而香港置地每股仅盈利 1.29港元 。牛奶公司管理层认为有实力自行开发地产, 无须他人染指, 因此香港置 地的收购将损害牛奶公司 股东的长期利益。 经过密集讨论, 牛奶公司董事会达成一致意见,坚决抵制 收购, 并呼吁中小股东谨慎以待。
为了笼络股东, 牛奶公司董事会提出一项极具诱惑力的“拆股计划":1股拆为5股,每股再赠送1股,意味着原来的1股变成新股10股。这已经够诱人了, 哪知牛奶公司董事会接着又宣布, 年终每股派息增加67%。 这样一来, 投资者 将 得到可观的回馈。
作为一家盈 利 能力出众的优质公司, 丰厚的资金储备使牛奶公司赢得“现金奶牛” 的昵称, 因此对于上述计划, 有足够的实力执行。 在投资者疯狂追捧下,牛奶公司的股价炒至290港元,市盈率高达到73倍。
香港置地与牛奶公司掀起 “ 广告战", 站在各自的立场游说、 拉拢牛奶公司的中小股东, 自然免不了一番口舌之争。 牛奶董事会的“拆股计划” 虽然诱人, 但还是有大量股东跑到香港置地换股, 毕竟地产 行 业正是风生水起之际, 有怡和洋行撑腰的香港置地作为专业地产公司似乎更值得期许。
情急之下, 牛奶公司董事局主席周锡年找到华懋主席王德辉, 合资组建一家“牛奶地产公司”。 华懋地产 注资1.24亿港元,持股约25%,牛奶公司以土地入股, 持股75%, 并向股东免费派送25%的股权,以换取中小股东的支持。
这招看似高明, 其实却经不起推敲一王德辉的华懋集团在当时还是一家势力弱小的小公司,在香港偏远郊区开发中低档住宅, 根本无力与香港置地相提并论。 华懋集团在地产开发专业化程度上与香港置地相去甚远, 牛奶公司与其合资, 不过是无奈之下的应急之举。
至于周锡年为何不选地产业头角峥嵘的李嘉诚、 郭 得 胜 作帮手, 偏偏看重王德辉, 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或许在周锡年看来, 李嘉诚、 郭得 胜这类人物难以掌控, 而王德辉性情软弱, 容易驾驭。 倘若换做一个强势人物,周锡年岂不是“引狼入室”?
然而牛奶公司的中小股东并不看好华懋集团与牛奶公司的结合, 纷纷投入香港置地阵营,向其出售股权。1972年12月15日,香港置地公司突然发布公告, 宣称已累 计获得90%的牛奶公司股票。 至此, 牛奶公司控股权易手, 周锡年背水一战彻底失败, 王德辉悄无声息地退出“置牛大战” .
最终, 香港置地于1973年全面收购牛奶公司, 如愿以偿地获得牛奶公司持有的大宗土地, 而丢掉牛奶公司控制权的周锡年从此对商业事务意兴阑珊。
1973 年, 70 岁的周 锡年修订遗嘱,将几年前认识的已婚女子陈宝琦列入遗产受益人之列, 引发两个儿子的强烈不满, 最终上升为一场“子告父” 的分家闹剧。1982年,周锡年带着巨大的遗憾辞别人世, 两个儿子与陈宝琦的遗产纷争仍未解决。 周锡年在九泉之下, 恐 怕难以瞑目, 他又如何面对先去一步的发妻呢? 当年他可是从岳父那里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