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产大亨:地王崛起,李兆基郭得胜各展其能

2019-12-1711:26:03香港地产大亨:地王崛起,李兆基郭得胜各展其能已关闭评论

新鸿基“三剑侠” 分道扬 镳后, 李兆基与香港富商胡兆炽独子, 著名律师胡宝星联合创办永泰建业地产有限公司, 并于1972年挂牌上市。

胡宝星和李兆基分别担任正副主席, 胡宝星为大股东, 但他并不熟悉地产业, 因此对李兆基极其 倚重。 永泰建业是一家小公司, 李兆基看中它的上市公司地位,顺势从胡宝星手中接过管理实权, 此时已埋下“反客为主”的伏笔。

第二年, 李兆基以新鸿基分家所得地皮、 物业为资本, 独资创办私人企业恒基兆业有限公司。

李兆基沿用新鸿基的开发理念, 在恒基兆业内大力推 行 “货如轮转” 会略, 大规模开发小型住宅单位,只出售不出租, 通过快速生产 销售实现资金的高效流转。

这一策略对土地储备要求较高, 而李兆基在收购地皮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避开竞争激烈的土地竞标, 采取“地下攻略” 吸纳地皮。 李兆基养了一批人, 采取逐一突破的方式, 游说旧楼业主出售物业; 此外他还长期在海外中文报刊刊登收购旧楼的广告,吸引海外华侨将香港旧楼脱手转让。

这两招别出心裁,大获成功,恒基兆业以十分低廉的价格收购旧楼,成本比同行低了不少。更重要的是, 李兆基坚持不懈的拿地, 让恒基兆业成为香港土地储备最多的公司, 奠定了崛起的基础。这些地皮为李兆基“借壳上市" 提供了支点。

1970年代, 每逢永泰建业发行新股, 李兆基便以恒基兆业旗下物业进 行换股。 永泰建业股盘不太, 甚至不及恒基兆业的五分之一, 恒基兆业有 的是地皮, 李兆基以地皮换股份极为合算。 这样一来, 永泰建业从恒基兆业获得开发空间,恒基兆业对永泰建业持股量不断上涨并最终掌握控股权。

李兆基一招“借壳上市”, 借助控股永泰建业打开资本市场的融资通道。

李兆基并不满足于此, 在他看来永泰建业尚不足以充当上市旗舰, 于是重新组建了一间附属公司一一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简称恒基地产,以此重新架构他的商业王国路。

李兆基把恒基兆业旗下的核心资产全部注入恒基地产,将之打造为香港“小型住宅之李兆基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之 时, “三剑侠"中的老大哥郭得胜正在工业地产领域忙得不亦乐乎。 与此同 时积极收购优良资产, 先后收入中华煤气 和香港小轮, 令恒基地产的资产规模急速扩大。

YKK拉链独家代理权不仅为郭得胜带来滚滚现金, 另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好处是让他有机会接近制造业。 从制衣厂老板口中, 郭得 胜了解到香港中小企业对扩建厂房的潜在需求,顺势将开发重点锁定为工业楼宇。 新鸿基积累的庞大地产储备, 上市后充裕的资金存量, 使得大规模开发工业楼宇成为可能。

作为香港工业楼宇市场的“尝鲜者”,郭得胜还为这个市场引入了日后成为主流的交易模式-一针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条件和实际诉求, 郭得胜把香港住宅市场"分层出售、 分期付款" 的支付方式移植过来,深受中小企业主欢迎, 由此, 新鸿基在香港工业地产市场奠定根基。

从工业楼宇出发, 新鸿基介入住宅市场, 楼价亲民, 格局工整、 设计合理又不乏创新元素, 备受香港市民追捧。郭得胜又 将楼市盈利投入横向扩张, 开设水泥制造厂、混凝土厂、 建筑设计公司、 物业公司等关联单位, 到 1980 年代初, 新鸿基已发展为囊括上百家公司的企业集团.

1980年, 新鸿基以70.2 亿港元市值跻身香港十大上市公司之列。 一年后, 李兆基把 恒基地产挂牌上市, 以35.2 亿元市值位列十大地产上市公司第七位。

然而这只是开始, 此后尽管资本市场风波不断,行业周期循环往复, 李兆基、 郭得胜总能化险为夷、 出奇制 胜。最终, 地产业浩荡上升的大潮把他们推向超级富豪行列-两个新兴豪门诞生了。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