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产大亨:冯景禧之死

2019-12-1711:25:04香港地产大亨:冯景禧之死已关闭评论

分家之手, 新鸿基“三剑侠”中的冯景禧就没有郭得胜、 李兆基那样的好运了。

1982 年 9 月 6 日这天, “谢利源金铺” 宣布停业的 消息震惊了整个香港。 这家金店的主人谢志超来自澳门望族谢利源家族, 历史悠久的谢利源珠宝店就是谢家产业。

尽管谢利源金铺与谢利源珠宝并无业务关连, 但同属谢氏一门, 谢家雄厚的资本、 稳健的经营、 可靠的信誉以及老字号 “谢利源” 的品牌效应, 赋予谢利源金铺几乎同样的品质保证, 也因此它在香港大受欢迎, 当时的港人均以持有谢利源黄金券为荣, 可以想见, 它的倒闭会掀起怎样的波澜?香港经济前景不明, 出于保护资产的本能, 投资者抛售物业, 兑换成美元或黄金, 造成香港黄金存量大减。

谢利源金铺就是这股黄金挤兑潮的牺牲品,同时也是更大危机的导火索。

谢利源金铺破产后, 危机转嫁给与其关系密切的恒隆银行。

那些来不及从谢利源金铺兑换黄金的投资者退而求其次, 挥舞着黄金券如潮水般涌向恒隆银行,一天之内提走7000万港币。由于过度放贷,恒隆银行无力承担挤兑压カ, 不久即被香港政府接管, 然而危机才刚刚开始险。

这次危机是对宽松金融政策的报复。 银行界在地产繁荣期采取激进的扩张策略, 向地产商、 炒楼者敞开金库大门,甚至在缺少抵押物的情况下,现金被悄无声息地借走, 导致资金储备不足, 支付能力严重下降。 这类情况多发于华资 银行界, 由 恒隆银 行一案公开化,引发华资银 行信任危机, 针对华资银行的挤兑愈演愈烈。

冯景禧应该感到幸运, 至 少他创办的新鸿基银行没有破产, 尽管在 增资扩股中丢掉了控股权。

令人 唏嘘的是, 上述事件发生时,新鸿基银行才成立20个月。新鸿基银行的前身是冯景禧在1969年创办的新鸿基财务公司。

当时一同成立的, 还有冯景禧家族的支柱新鸿基证券公司。 它们是冯景禧向金融业进军的左膀右臂。那一年,冯景禧从香港远东证券交易所(简称远东会)的成立中嗅到商机,在经营新鸿基地产之余创办了这两家公司。

作为香港第一家华资证券经纪公司, 新鸿基证券打破了 洋人在证券业的垄断格局, 吸纳华人经纪参与到资本市场的游戏中来。 在宽松的环境中, 新鸿基 证券迅速成长为最具实力的华人经纪公司, 就连远东会的创始人李福兆都嫉妒不已, 李 福兆曾经向人抱怨, “这个市场没有养活我们, 只是养活了一条淡水大鳄 (新鸿基)" 。

为了增加香港证券市场的活力, 李福兆引入竞争机制,撤销限制条件, 促使国际证券公司涌入香港市场, 新鸿基证券的市场地位由此削弱。

直到这时,一直充当辅助角色的新鸿基财务公司开始受到冯景禧的重视。新鸿基财务承担着新鸿基证券的财务管理功能,到1979年时它的总资产达到18 亿港元, 转型为商业银行的时机逐渐成熟, 当年挂牌上市,并于1982 年初取得银行牌照, 正式更名为新鸿基银行.

为推动新鸿基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冯景禧先后引入法国百利达银行您与美国美林证券公司, 联合组建新鸿基有有限公司, 作为新鸿基证券与新鸿基银行的控股公司。

冯景禧以40%的持股量位居大股东, 百利 达、美林证券各持股20%, 试图在全球金融界有一番作为。然而挤兑风波打乱了冯景禧的计划。

1983年,存款大量流失的新鸿基银行开始面临破产清盘的威胁。 一年前斥资3 亿港元购入的总部大楼到处弥漫着惨淡气息。 最终, 冯景禧为自己的激进付出沉重代价。 百利达、 美林证券联手向新鸿基银 行紧急注资,冯景禧的股份由此摊薄, 丧失了 对新鸿基银行的控制权。

仅仅 15个月后, 新鸿基 银行便被专卖给阿拉伯 银 行, 更名港基银行。 3 个月后, 冯景禧脑溢血身亡。

接班人

加拿大传媒大亨、 新时代集团创始人新工投资(前身是新鸿基工业)主席冯景禧在1960年代举家移民加拿大,家族成员均入加拿大籍。

冯景禧有二子三女, 长子 冯永发对金融业不感兴趣,次子冯永祥接管家族生意。 虽然极其勤奋努力,冯永祥终究未能重振家业。1996 年, 新鸿基证券被李明治家族收购,冯氏家族的根基产生动摇。

冯永发创办 "媒体帝国” 新时代集团在加拿大风生水起,一度有意收购TVB,但因家族不愿重回香港而 作罢。

实际上,冯景禧家族的辉煌随着冯景禧去世早已终结, 它在香港的影响力如今已微乎其微。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