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氏三兄弟的纷争令香港商界震惊不已, 同时也凸显了基金会对家族企业传承的重要作用。
霍英东、 郭得胜、 邵逸夫等许多富豪选择通过基金会控制他们的商业王国,这首先是因为,基金会这类机构具有长期存在性, 比个体更有生命力。 借此作为疏通关系的平台也更具正当性。除此之外, 通过基金会分割财产也不失为富人逃避重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大众对基金会的本质始终迷惑不解。 美国 作家费迪南 德 ·伦德 伯格在《富豪与超级富豪》一书中提出的一连串发人深省的问题解开了这一困惑, 他这样写道: 创立了很多基金会并“施舍出去" 几十 亿美元的结果,洛克菲勒家族和其他基金会的主持人事更富有了还是更穷了?
是更受人尊敬了还是更不受人尊敬了? 地位更加巩固了还是更不巩固了? 是更强大了还是更削弱了?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香港富豪阶层, 除郭 得胜家族外, 李嘉诚家族是另一个典型案例。
李嘉诚与郭得胜同时迈入地产界。在1958年,30岁的李嘉诚在香港北角成功开发“长江工业大厦”, 作为长江实业总部所在地,由此完成了“塑胶花大王” 向地产商的转变。 李嘉诚把制造业赚来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投入地产开发当中,1973年香港股灾,地产贬值,李嘉诚大肆“抄底" , 赚足了本钱, 占尽了便宜。
但是真正让他一跃而起的,却是收购百年 洋 行 和记黄埔。 由于得到汇丰银行的支持,1979年在未经公开、 缺乏竞争者的情况下, 和 记黄 埔径直落入长江实业囊中。这件事也让李嘉诚第一次意识到, 香港经商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
收购和记黄 埔第二年, 也就是1980年, 李嘉诚便创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李嘉诚基金会。
李嘉诚基金会是李嘉诚发家后创建的第一支基金会, 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基金会,寄托了这个潮汕移民复杂的情感需要和现实诉求。 与郭得胜建立的家族信托基金不同, 这个基金会以资助教育、 医疗、 文化等公益事业为宗旨, 倾注了他半生的心血, 甚至将其视为“第三个儿子”。 李嘉诚在分家计划中, 除了分给李泽钜、 李泽楷资产, 还为基金会留下了大宗资产。
李嘉诚设计了一套复杂的信托体系进行财产分割。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一个名为 "LiKa-Shing Unity Holdings Limit-ed" 的家族信托基金, 李嘉诚通过它持有旗下全部22家上市公司。
李嘉诚、 李泽钜、 李泽楷各持有这个信托基金三分之一权益。2012年,李嘉诚迈出分家的重要一步, 把李 泽楷持有的该信托基金三分之一权益分给李泽钜, 另外拿出数百亿港元现金补偿李泽楷, 而李嘉诚自身所持的三分之一权益划入李嘉诚基金会名下, 李泽钜、 李泽楷共同打理基金会。
外界一直对李嘉诚如何分配巨额家产充满好奇和猜测。 2012 年, 在香港豪门争产此起彼伏的背景下, 李嘉诚终于公布分家计划。 在外界看来, 李嘉诚的安排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李嘉诚有两个性 格鲜明的儿子, 长子李泽钜低调稳健,与李嘉诚相似,次子李泽楷张扬独立,从小就不受管教。
2011 年, 李 泽楷发表与梁洛施的分手声名后, 有媒体询问李嘉诚看法, 李嘉诚不冷不淡地回应道: “他从7岁就不听我的了,何况他现在47岁了。"李泽楷与李嘉诚关系淡漠,一心想摆脱父亲权威、 另立门户,1993年27岁的李 泽楷从星空卫视赚取 “第一桶金”后退出家族企业, 如愿以偿地创办了自己的事业。
李泽楷很早就从家族大宅搬出, 过上无拘无束的单身生活,沾花惹草、 声色犬马与经商一样在行。李嘉诚对李 泽楷放任自流, 只在他陷入困境时出手相助,但不可否认,李嘉诚的人脉关系在幕后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李泽楷仅凭一纸构想就击败其他8名竞争者,从政府手中获得“数码港” 项目开发权, 与其说是高科技概念让李泽楷胜出,倒不如说李嘉诚在政界的关系帮了大忙。
关系这种东西看不见、 摸不着, 却是商业经营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香港这样竞争激烈的地方更加至关重要。
然而, 金钱可以赠与、 企业可以接班, 关系却很难传承。 许多豪门的衰落实际上是由于关系中断, 丧失了话语权。 因此, 家族接班的关键在于避免关系的削弱。
李泽钜的履历表明他很早就被当做接班人培养, 并且, 李嘉诚有意识地把人脉资源介绍给他。 李泽钜 21 岁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进入长江实业,25岁参与对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收购并发挥关键作用,29岁被任命为长江实业副总经理·.除此之外,李泽钜28岁接替李嘉诚在汇丰银行的董事职位,还担任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策略发展会委员等职务。
按照分家时的股价, 李泽钜个人身价高达4000多亿港元,一夜之间取代李嘉诚成为香港首富。
李泽钜这个首富来得未免太过容易了, 不像李泽楷资产虽少, 却是真刀真枪 地打下的江山。 不过, 兄弟两人是不同类型的商人, 李泽钜属于守业者, 李泽楷是创业型人格,所谓创业难守业更难, 现在断言他们日后的成就还为时过早。 况且, 84 岁的李嘉诚也没有打算彻底放手一一正如郑裕彤当年做得那样, 他至少要为李泽钜保驾护航一段时间, 才能决定最终的去留。
不论如何,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李嘉诚的时代终将过去。
不必留恋过去。 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历史使命,李嘉诚这代创业者打败英资财团, 完成华商崛起的历程。 他们开创的局面下, 游戏规则被重新改写。 与下一代并肩而来的,是一个未知但令人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