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投资才能得到稳定而长期的回报,从而沐浴复利带给人的神奇之光?从诺贝尔奖基金运作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以诺贝尔奖和发明了甘油炸药而闻名于世,他在1896年过世时,留下3150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980万美元)作为奖金,按照遗嘱的规定,奖金将授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经给予人类以最大利益的人;不分国籍,只看功绩。
100多年后,最初作为“储备金”的资金已增加到4.5亿美元。现在,单项诺贝尔奖一直维持在100万美元左右,诺贝尔奖每年累计发放大约650万美元的奖金,这还只是诺贝尔基金会每年投资收入的一部分。这些应归功于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有方。诺贝尔基金会是根据诺贝尔遗嘱的规定建立起来的,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让钱生钱,以保证诺贝尔奖的金额。那么,诺贝尔基金会究竟是如何投资理财的呢?
在过去的100多年,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理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诺贝尔基金会成立时基金为980万美元,由于该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用于支付奖金,管理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因此,基金会成立初期,其章程中明确地规定基金的投资范围,应限制在安全且固定收益的项目上,如银行存款与公债。
股票市场则碰都不能碰,因为它风险大,弄得不好会“血本无归”。这种稳重但牺牲报酬率的结果是: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与基金运作的开销,历经50多年后,到1953年该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出现了2/3的本金损失。长此以往,诺贝尔奖将无法继续颁发。
眼见基金的资产将消耗殆尽,诺贝尔基金会的理事们及时觉醒,意识到投资利率对财富积累的重要性,在1953年作出突破性的改变,更改基金管理章程,将原来只准存放银行与买公债,改变为应以投资股票、房地产为主。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奖金和诺贝尔基金的数额并未增多。
但到了80年代,股市增长迅速,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1987年,基金会作出一项重要决定:将基金会拥有的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这家公司有个有趣的名字叫“招募人”。后来,基金会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这正好赶在1990年初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于是大赚一笔。
2000年1月1日,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基金会可将更高比例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高的奖金数额。至2005年基金的总资产滚动至约4.5亿美元。不难看出,诺贝尔奖完全是依靠投资理财的收入在继续执行着诺贝尔的遗嘱,理财专家的理财能力延续了诺贝尔的梦想。当诺贝尔基金总额达到约4.5亿美元的规模之后,取得每年650万美元的收入已经非常简单了,这意味着它只需要取得1.45%的收益率,就能实现这个目标。而诺贝尔基金会现在每年取得10%左右的收益率已经非常轻松自如了。
是投资理财观念的变化使一个奖项活了下来。诺贝尔基金的变迁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实现财富增长就要投资理财,单一的储蓄等于坐吃山空,而要想进行最好的投资,就应该端正态度,目光长远,设立一个长期可行的方案持之以恒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