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7年,蔡襄至福州时,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
顾名思义,“银”就是银子,“行”就是商行,合起来便成了“银行”。的确如此,“银行”最初指的就是关于银子的商行。
在宋朝,社会公认的货币是铜钱,但黄金和白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货币职能。那时候,专营黄金和白银兑换或专门打造金银首饰的店铺就被称为“金行”和“银行”。鸦片战争以后,现代银行被引入中国。当时的中国白银已经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于是中国人便将那些办理存款、贷款、账号划拨、支票兑现等业务的机构称为“银行”。
上面说的是“银行”的汉语词源,那么在西方语言中的“银行”(bank)又是如何起源的呢?让我们追溯一下这段重要的金融史吧。
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几个港口城市地处亚非拉三大洲交汇处,紧邻地中海,是水运要道,久而久之成为了欧洲最繁荣的商业贸易中心。在这里,各国商贩带来了五花八门的金币和银币,这些大小、成色、密度都不同的金币、银币想要交换和流通,就必须有一个权威的估价和兑换部门。就这样,货币兑换商的职业出现了,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鉴别技能,成为了专门为别人鉴别、估量、保管、兑换各种货币的人,这便是西方现代银行家的前身。
最初,货币兑换商还没有集中的办公地点,他们会坐在港口或集市上的长板凳上,等候需要兑换货币的人前来兑换。渐渐地,人们开始把这些专门为人兑换货币的人称为“坐长板凳的人”(banker),而这些人就是早期银行家的前身。而他们所经营的货币兑换机构则被形象地称为“板凳”(bank)。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去银行办理业务时是不是也要经常坐在板凳上等待?如此说来,将银行称作“板凳”还真是形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