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起先的货币兑换商只经营货币兑换的业务,随着生意的扩大,其中的少数人又开始为商人们提供汇兑业务,吸收存款并发放贷款,同时向实业投资和商业贸易的领域进军。至1338年,在佛罗伦萨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商号已达到80多家,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巴尔迪(Bardi)家族和佩鲁齐(Peruzzi)家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巴尔迪银行和佩鲁齐银行。
那时的家族银行不仅从事货币业务,也从事商业和实业的业务。比如,佩鲁齐家族经营的主业是纺织业,他们从英国购买羊毛,然后贩卖到巴黎、那不勒斯;同时将东方运来的丝绸、药物、香料推广到整个欧洲市场。广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巨大的信贷需求,也为佩鲁齐家族创造了巨额的财富。以银行业的活跃与银行家族的兴盛为依托,佛罗伦萨成为了当时整个欧洲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
然而正应了那句话盛极必衰,1339年爆发的英法战争给佩鲁齐家族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其缘由是这样的,战争爆发后,海外贸易的停滞切断了佩鲁齐家族的财路,偏偏在这个时候,英法双方都借机打压佩鲁齐家族。原来佩鲁齐家族与英法双方都有商业贸易往来,双方手上都拿着大量佩鲁齐家的贷款。战争爆发后,法国逮捕了许多佩鲁齐商业分支机构的代表,而释放他们要付出大笔赎金;而债台高筑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则直接宣布拒绝偿还巴尔迪和佩鲁齐银行的巨额贷款。这一赖账行为直接导致了巴尔迪银行和佩鲁齐银行的破产。这两家银行破产的效应随即从佛罗伦萨扩散开去,波及了整个欧洲,欧洲金融业和实业因此全盘崩溃了。
尽管佩鲁齐银行曾经称霸欧洲,又消逝得令人唏嘘,但它还算不得“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世界影响力最大的银行,这一殊荣只有1397年成立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Medici)银行可以担当。和佩鲁齐银行一样,美第奇家族也是海外贸易的高手:经营从亚洲来的羊毛、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垄断了明矾贸易(当时是重要的染色剂)。当然,贷款业务也是他们的强项——美第奇银行以高利率向国王、教皇和商人借贷,教会是他们最大的客户,同时他们也帮助教皇征管巨额资产。而在美第奇家族早起的银行业务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业务,就是商业汇票。
怎么解释欧洲中世纪的商业汇票呢?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欧洲中世纪的商业汇票。比方,两个人买卖羊毛,买方可能并没有现金,他必须将羊毛制成羊毛大衣并卖出之后才有钱支付给卖羊毛的人,这时他就开一张票,上面注明某某某欠款多少多少,这张票据是可以转让的,即使转到他人之手,持票人也可以拿着这张票据来找买羊毛的人要钱,这就叫作商业汇票。
那时的佛罗伦萨是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遍地都是急需现金的人,他们愿意将手里的商业汇票低价转让。美第奇银行的业务就是吸收公众存款,用这些钱来低价购买这些商业汇票,到期后将其按照票面价值兑现。
在罗马教廷统治下的意大利,美第奇这种敛财行为被看作是罪恶的。因此,富可敌国的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曾多次遭到政府驱逐、财产没收充公,住宅被焚毁,家族成员被流放、处死、暗杀的打击。但每一次打击过后,统治者都会发现,他们比以往更加需要美第奇家族,于是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再把美第奇家族的人请回来。就这样,美第奇银行家族“统治”了佛罗伦萨达300多年。
另一方面,让美第奇家族名垂青史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财富,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做出的巨大贡献。
美第奇家族从银行业挣下了巨额利润,又源源不断地将财产投入到佛罗伦萨的艺术、科学和建筑事业上。从波提切利、达·芬奇、拉菲尔、米开朗基罗、提香等这些现代艺术的鼻祖们到桀骜不驯的科学家伽利略,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几乎全都受到过美第奇家族的资助。
听一听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便可知晓,美第奇家族被视为“文艺复兴教父”绝非浪得虚名,如果没有美第奇家族的援助,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即便到今天,你去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从圣科马修道院到圣洛伦佐教堂,从乌菲兹美术馆到碧提宫,从波波里庭院到贝尔维德勒别墅,这些著名景点都与美第奇家族息息相关。
在佩鲁齐和美第奇这两位龙头老大的带头作用下,越来越多的银行登上历史舞台。这些银行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银行(Bank of Amsterdam)。
荷兰这个国家最初的建立,是由于西班牙的商人们不愿忍受王室的压榨,便于1851年合伙成立了一个联省共和国,从西班牙独立出来。在荷兰独立之时,欧洲的货币不仅五花八门、种类繁多,而且每一种货币的重量、金币含金量、银币含银量和铜币含铜量都不同,其价值计算极为烦琐,给贸易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对于以商业和贸易立国的荷兰来说确实是个大难题。
不仅如此,从金币、银币上“揩金”“揩银”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是说将金币与银币互相摩擦碰撞,蹭掉少量金银碎屑,原来的硬币还可继续使用,而金银碎屑积少成多,则可凭空赚上一笔。为了解决金属铸币标准不同的问题,保护本国商业利益,1606年阿姆斯特丹市议会决定成立一家银行,这就是1609年正式开始营业的阿姆斯特丹银行。这家银行的特点就是,无论存款人存入的是外国铸币还是本地铸币,或者是金块、银块,一律要经过称重和金属含量检验,然后该银行会按照金属的真实价值折算成标准的荷兰盾记账,发给存款人一个证明,存款人就用其存款证明的信用与所有人进行交易。
简言之,人们的钱一旦存入阿姆斯特丹银行,就会自动转化为标准的荷兰盾。其实,这个时候“荷兰盾”并没有作为货币真实存在,它只是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一个标准记账单位而已。
这样一来,阿姆斯特丹银行将所有存入其中的金属铸币给标准化了(当时全世界都在使用金银作为货币),这不仅省去了金银币兑换的麻烦,而且消除了汇率波动的风险,大大促进了商业和贸易的发展。因此,一时间,人们争相到阿姆斯特丹银行存款,以将自己的钱换成标准的荷兰盾为荣。
阿姆斯特丹银行由市政府担保,所有存款不能用于任何其他目的,更不允许放贷赚钱,因此银行各分支机构都储存了大量现金,根本没有任何停止支付的危险,这使得阿姆斯特丹银行成为17、18世纪全世界最有信用的金融机构。
1672年,法国与荷兰发生战争,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军队即将开进阿姆斯特丹这座城市,惊恐万分的荷兰商人纷纷涌进银行要求兑现,阿姆斯特丹银行显示出了强大的信用能力,所有的兑现要求都得到了支付。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当大家见识到银行完全可以满足所有人的兑现要求后,反而不想取款了。
在这样的信用支撑下,到了18世纪,阿姆斯特丹银行开始发行纸质凭据——银行券,这些银行券证明了人们存放于银行中的一定数量金银的所有权。在任何时候,人们只要拿着银行券到该行去提款,都能即刻兑现金银货币。为了保证银行券的流通,荷兰政府还规定,凡是在阿姆斯特丹市600荷兰盾以上的汇票,都必须用银行券来支付。为了兑付外国汇票,荷兰商人们不得不习惯与这些银行的汇票打交道,随着银行券逐渐替代白银,人们很少在交易过程中使用实物白银,而是直接用银行券买卖商品,纸币交易就这样慢慢地流行起来。
尽管阿姆斯特丹银行拥有如此强大的能力与影响力,但它的命运实际上与荷兰的国运联系在一起,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衰连接在一起——伴随着1780年荷兰对英战争的失败,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和货物损失严重,阿姆斯特丹银行的经营也日益困难,甚至开始限制和拒绝储户的铸币兑现要求。
1819年,以信用著称而运行了200多年的阿姆斯特丹银行宣布倒闭,这也象征着荷兰这个曾经称霸世界的国家逐渐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