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粮店开张,但顾客并没有老板预想的那么多。其实,街上的商店降价促销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打折出售的招牌也随处可见,看到这些店里顾客盈门红红火火的场面,老板心想:
“薄利多销”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老板将贴在外面的价目表改了一下,在原来的“1.8元1斤”上用红笔划去了“1.8”换成了“1.7”,即“1.7元1斤”。价格便宜了1角,但是并没有吸引多少顾客。 老板想,可能是因为降价的幅度不大,于是将“1.7"改为了“1.5",变成了“1.5元1斤",这是非常便宜的价格了。但老板发现,吸引的顾客还是不多。等到晚上算账的时候,销售收入几乎没有增加。 这使粮店老板十分纳闷:为什么销售收入没有增加?
的确如此,我们看到很多商品打折销售时,粮食等商品却很少打折销售。这是为什么?因为,粮食消费是我们的刚性需求,人们不会因为价格上升而减少其消费。
刚性需求是相对于弹性需求而言的,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这些商品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家用耐耗品等,也可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必需品。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非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
以香烟为例,香烟的刚性需求可以理解为:
香烟是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的商品,对于吸烟上瘾的人来说,即使价格上涨,也不会减少他们对香烟的消费。 对于那些不吸烟的人来说,香烟的价格即使再低,他们也不会买来消费。吸烟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不利的。 因此,为限制香烟消费,政府对香烟征收了重税,即使是这样, 烟厂的利润依然相当可观的,因为那些吸烟的消费者已经对香烟有了很强的依赖性,生产者因此可以将其税负转嫁给消费者,结果政府征收香烟的税就主要由消费者来承担了。
从人们生活的角度讲,粮食比其他商品对生命更重要。 历史上就有“手中无粮心中慌" “一日无粮千兵散"的说法。 因此在所有刚性需求里,最“刚性"的需求莫过于对粮食的消费。 耕地的减少从根本上制约了粮食的无限增产,一些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较少使得粮食单产的提高有限,粮食供给也无法大幅度增加。 而发展中国家粮食需求的增长,以及全世界对生物能源的持续需求,共同构成了未来对农产品的长期刚性需求。
我国的粮食在十多年前就逐步放开了,而食盐到现在仍继续实行专营。不光是我国,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对食盐的经营都控制得很严。 例如,美国号称市场经济的典范,什么商品的生产销售都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的,可是对食盐却控制得特别严格。 美国采取的管理模式是协会和政府共同管理: 政府负责盐开采的审批,制盐企业必须在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登记;美国盐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制定各种盐技术指标,并有专门机构对不同的指标进行监督检查。
这是因为粮食的品种非常多,像大米、玉米、小麦等都可以相互替代,某种粮食价格高了可以吃另外一种,而原盐就只有氯化钠一种,至少在目前尚无其他物质可以替代。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刚性需求。 比如,影碟并非生活必需品,按理说价格弹性比较高,但就是有人爱电影如命,价格再高也照买不误,所以对于爱看电影的人来说,对影碟的消费就是他们的刚性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刚性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的刚性需求和以前的刚性需求就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手机,在刚出现时属于有钱人的弹性需求,这些年来,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人必需"的刚性商品;而电脑,过去并非刚性需求,如今已经变成最坚挺的刚性需求产品了,离不开的基本软件-操作系统,也毫无悬念地成为刚性需求;而私家车,在“城城皆堵"的中国,也是越来越“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