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贫富悬殊状况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在发展中国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背景下形成的。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就意味着在各个领域活动规则的全球统一,这些规则虽然在一些特定问题上给发展中国家留出了一定的缓冲时空和例外处理权,但就总体上而言,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受制于共同游戏规则的约束,这种共同规则使得全球竞争出现了不对称性,发达国家具有绝对的综合优势,而发展中国家则具有绝对综合劣势。 正如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所说: “经济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
首先,全球化使各国发展差距拉大、不平衡加剧,特别是发达国家与穷国、弱国之间呈现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 。事实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南北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一边是北方发达国家财富的急剧膨胀,一边却是南方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日益加剧。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的物质财富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增长仅6倍,但占世界人口20%的少数富国与一批穷国,其占有社会财富的比例差距,则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
其次,当今经济全球化也使西方发达国家内部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在美国,1979年最富的20%的人的收入,比最穷的20%的人高出3.5倍;到20世纪90年代末,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9倍。 在英国,最富的20%的人所占有的财富,是最穷的20%的人的10倍。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伊曼纽埃尔 ·塞兹教授和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托马斯·皮凯梯教授的联合调查统计,美国1%的收入最高者占总收入的份额由1980年的8%上升到2004年的16%,增加了一倍;1%的最富者中的10%占同期总收入的份额由2%上升到7%,增加了两倍半; 1%的最富者中的1%,即1.4万名顶尖的富豪占同期总收入的份额由0.65%上升到2.87%,增加了3倍。采用基尼系数对美国收入差距问题进行分析,2007年,美国的基尼系数高达0.4。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一个指标,其值在0~1之间。 值越大表示收入分配平均程度越低;反之,值越小,则说明收入分配越平均。
(二)经济全球化增大了全球经济风险和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如前文所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和推动力就是金融和资本的国际化,但是这种资本国际化带来的巨额资本的流动本身就蕴含着较大的风险。 最近十几年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投机气氛浓厚,汇率变动剧烈,尤其是一些所谓的金融大鳄利用手中掌握的巨额游资,频频操纵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了金融危机频繁发作,1992 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都表明了国际间货币合作风险在加大。 那些急需资金的发展中国家,为了更好地吸引外资,往往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给国际游资带来投机炒作的机会,其结果会使本国金融体系以及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遭受重大的挫折和损失。 而近年来对整个世界经济造成影响的是起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
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级贷款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各个经济体的各个领域,其影响深度及影响范围被认为是1929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 全球股市持续暴跌,各主要经济体出台大规模的拯救行动却基本上毫无建树,全球金融体系乃至全球经济如同陷入沼泽,呈愈陷愈深、难以自拔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期,受这次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时期,多数经济体的经济2009年或为零增长或为负增长。
(三)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
经济全球化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过剩。 世界经济近几年的增长速度已逐年下降,这是由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引起的。 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全球市场的发展,却将资本主义的矛盾带入了全球市场。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初级产品和原材料。 但随着卷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产品制造业的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而发达国家凭借它们在技术上的优势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保证这种比较优势,它们不会将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种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难以承受,从而造成了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过剩,事实上,也造成了全球的生产过剩、社会动荡、失业量猛增,经济萧条也将随之而来。
(四)经济全球化削弱了国家经济主权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随着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间流通的加速,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为了使本国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各国往往实行开放的经济政策。为了保障整个世界经济的良性运行和调节国际经济冲突,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惯例和条约来运行,于是在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出现了把传统上为一国独享的一部分主权让渡出去,与其他国家共享,制定和遵守共同的规范的情形。 国家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削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组织、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等非国家主体的经济活动削弱了国家经济主权。 它们一方面为各国的合作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手段和组织保证,另一方面也为这些组织超越国家利益去从事超越国家界线的活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非国家经济主体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主体,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当今跨国公司已经发展为影响和左右世界政治经济过程的实力强大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它们的财力和能量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小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投资、贸易以及随之而来的与东道国社会日趋紧密的联系,使国家的主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掣肘与冲击。
第二,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对国家主权形成的挑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共同面对的诸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 资源短缺问题、粮食问题、债务问题、贸易保护主义问题、 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等早已越出国界向各处扩散,并在不断地恶化,成为影响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 从国家行使管理权力的角度看,这必然会威胁到主权国家原有的统治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可能会借解决问题为名行控制发展中国家之实,强迫发展中国家接受本不应接受的解决方案,甚至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不正当地介入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规划,这当然更是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侵犯。
(五)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 为了促进经济增长,被卷入经济全球化的各国往往采取以资源换增长的方式,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和环境的恶化。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生物的多样性系统。 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
如全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 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外来物种入侵,给当地造成生态破坏。 最后,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