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绿色GDP之前,先来了解下GDP的相关知识。
一天傍晚,两位经济学研究生甲和乙边散步边讨论关于GDP增长的问题。讨论的过程中两位青年争吵了起来,难分高下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5 000万。”5 000万的诱惑可真不小,吃还是不吃呢?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经济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5000万,当然,乙的这顿“晚餐”吃得并不轻松。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了一堆狗屎。这时候乙开始剧烈地反胃,而甲也有点心疼刚才花掉的5 000万。这时乙对甲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5 000万。”于是,不同的计算方法,相同的计算结果——吃!甲心满意足地收回了5 000万,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
突然,两个人同时号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得到,却白白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教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
听了两位高徒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号啕大哭起来。只见泰斗颤巍巍地伸出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一个亿啊!一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一个亿的产值!”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出或生产能力。因为这个社会其实就是由投入和产出构成的。任何经济行为都可以用这两者来计算,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也不例外。到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有多强,或者说得更简单点就是创造了多少社会财富,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度量单位,以便在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比较。而GDP就是这个统一的度量单位。也就是说,GDP是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总财富的尺子。
这里所说的社会总财富没有民族和国籍的区分,也就是说一国的领土范围之内,无论肤色如何,也不管是国内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只要它是在规定时间内所创造的都属于GDP的核算范围。例如,西门子在中国的分公司所获得利润就要计入中国的GDP,而不能计入德国的GDP;联想在美国的分公司所获得利润就会计入美国的GDP,而不会计入中国的GDP。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GDP逐渐被世界各国采用。我国于1985年建立GDP核算制度,1992年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成为核心指标。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成果的集中体现,目前,这一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并成为家喻户晓、世人关注的经济“晴雨表”。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繁荣,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出现负增长,则说明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降低,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但有的时候,却会出现反常的情况,GDP高速增长,但人民生活水平却并未随之提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呢?这是因为GDP代表的是全社会终端商品的价格总和,而我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全社会终端商品使用价值的总和。这两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背离。比如,王先生家3年前每月吃10斤猪肉,每斤4.5元,共需45元。去年猪肉涨到了9元1斤,王先生家每月还吃10斤,需90元,因此,在王先生家的生活水平并没有任何提高的情况下消耗的GDP增加了一倍。今年猪肉涨到了13元1斤,王先生家吃不起10斤了,只能吃7斤,需花费91元,这样王先生家在生活水平下降30%的情况下消耗的GDP反而还略有增加。王先生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他吃了多少肉,而GDP反映的是买这些肉花了多少钱,二者既有相互关联的一面,又有相互背离的一面。有时王先生花的钱多说明他吃的肉多了,有时他花的钱多反而吃的肉少了。
GDP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但也有其局限性。具体来说,GDP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准确情况。因为现行GDP统计对没有效益的经济活动也照算不误,比如,年初的冰冻灾害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灾区人民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但是,GDP却增长上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救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要花费大量的物资,所以GDP增长了。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方说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出了车祸,人被送到医院去抢救,车也要送到车行去修理,这样GDP就增加了。本来出车祸是不好的事情,也不会产生效益,但是对GDP来讲却是增长了。这种GDP的增长,其财富积累的效率是非常低的。
其二,GDP也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成本。比方说,有些地方经济增长虽然比较快,但是资源消耗非常厉害,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GDP虽然上去了,但是消耗的成本很大,破坏了生态平衡。这是非常不划算的。
因此,为了更好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GDP概念——绿色GDP。
厉以宁在第八届北大光华2006新年论坛上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含义:一是自然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到现在为止,绿色GDP核算只涉及了自然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GDP等于GDP减掉环境损害成本和自然资源的净消耗量。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稳定,人际和谐,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GDP核算应该把这两种含义的可持续发展都包括在内。
“绿色GDP”一词用来表示一种新型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具体是指去掉一些被视为不合理的具有外部影响的自然和人文支出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中扣除现实中的外部化成本,并从内部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1. 狭义上的绿色GDP
狭义上的绿色GDP是指在现有GDP的基础上,扣除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降级成本之后的余额,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以后的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
2. 广义上的绿色GDP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建议中国应当实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GDP核算方式,将发展中涉及的自然和社会成本都考虑在内。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的GDP是对狭义上的绿色GDP概念的必要补充与延伸,是广义上的绿色GDP。他提出,在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GDP核算方面,应当扣除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以及司法腐败带来的各项损失。
同时他还认为,延伸绿色GDP范围是有必要的,这个延伸是指把与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标纳入GDP核算体系内。在新的核算体系中,应当从GDP中扣除因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GDP损失,以及为处理这些事故所发生的支出。具体来说,比如发生了矿难,煤矿就要停产整顿一段时间,自然会造成损失,而且,为了处理矿难就要投入资金来善后和消除隐患,这也应纳入GDP核算体系。他还指出,应从GDP中扣除掉社会上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GDP损失,以及为处理这些事件所发生的支出;扣除掉因为食品安全事故、医疗安全事故、建筑安全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等造成的GDP损失,以及为处理这些事件所发生的支出;扣除掉各种腐败及司法不公造成的损失。
而后,他又倡议应建立“可持续发展的GDP”统一核算体系,考虑到将收入差距之类的指标纳入“可持续发展的GDP”范围在核算方面难度较大,因此,目前可先列入以下指标。
(1)从GDP中扣除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GDP损失以及处理这些事故的支出。
(2)从GDP中扣除社会上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GDP损失以及处理这些事件的支出。
(3)从GDP中扣除因食品、医疗、建筑、交通等安全事故造成的GDP损失以及处理这些事件的支出。
(4)从GDP中扣除司法不公和各种腐败造成的损失。
从理论上说,在GDP核算的基础上应当把上述损失扣除掉。但是,这方面的核算会遇到不少困难,主要是各种安全事故的货币折算,例如,安全事故的当事人及公众在心理上所受到的损害、处理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机会损失如何用货币表示等,都是面临的难题。
我们需要的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考虑将自然资本与可持续性的整体衡量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提供“绿色”的衡量方法。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Daly和Cobb曾经系统地比较了美国的传统GDP与绿色GDP之间的差异。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以“保持自然,崇尚自然,促进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技术时代。随着人们对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以及绿色生活方式认识的加强,绿色GDP、绿色国民生产净值等也必将成为衡量发展的一个新尺度。
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制定能够完整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标体系。例如,1995年,世界银行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评估各国财富制定了一套新的计算方法。它从自然资本、产出资本、人力资本三个方面来综合性地计算。按照这种统计方法,我国在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倒数第31位,主要是因为我国自然资源匮乏(在新的统计结果中,自然资源仅占我国财富的8%)且人口规模庞大。因此,我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以最有效的方式来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不能再以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代价来换取GDP的高增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