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外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发展与启示
(一)国外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的发展经验
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人口、资源、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村城市化已有了两三百年的发展历史,有很多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总结。
1.城市体系中间化是农村城市化的主流
所谓城市体系中间化,是指在农村城市化进程小,人口和产业向中间层次的城市集中,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象。人口和生产要素向中间层次的城市集中已成为世界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中间层次的城市往往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中间层次的城市既能有效地避免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弊端,又能具有小城市无法比拟的规模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特大、超大城市不可持续发展和小城市难以发挥区域辐射功能的问题,既可以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迎合了人们对良好生活环境的追求。同时,还可以带动小城市的发展,在城市体系中较好地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高城市体系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2.资源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促进
19世纪初中期美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移到西部,西进运动和工业革命吸引了大批移民到西部开矿和加工,并迅速兴建了一批城市。从此,美国进入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19世纪初发明无烟煤炼铁后,距原煤产地较近的地区炼铁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匹兹堡、底特律等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19世纪中期加利福尼亚、科罗拉多等州发现金矿,人们蜂拥而至,旧金山、奥克兰、格里利和弗吉尼亚城从此拔地而起。西部的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村城市化,反过来,农村城市化又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政府在促进落后地区开发和农村城市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尽快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政府一般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这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方面,也是各国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通行做法。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资源或要素主要流向资本和劳动边际收益率高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落后地区交易成本高,边际收益率低,在要素配置过程中,往往产生“空吸泵式”效应。鉴于此,政府必须运用政策手段,加大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指导作用,纠正市场机制在资源空间配置上的失灵,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以抑制区域差距的过分扩大,维持必要的区际公平。
美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东部和北部经济发达,南部和西部经济相对落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支持南部和西部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联邦政府加大干预力度,制定了开发落后地区的基本战略和区域开发规划,通过广泛的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综合措施,为落后地区的开发和农村城市化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农村城市化中的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稳定而持续发展的农业是农村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同我国农村小规模的土地承包制不同,目前,西部国家的农业组织形式主要是大规模的家庭机械化与集约式经营,单个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可以比较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而不断扩大。
5.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在农村城市化中的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是农村城市化的推进器。许多发达国家的农村城市化基本上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实现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在空间的最优配置,充分发挥它的威力。但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中,由于市场经济欠发达,市场机制不健全,其威力难以施展,甚至带来失效和矛盾。因而必须对市场机制的调节加以引导,适当运用。
(二)对我国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根据世界各国农村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比较中外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从中国落后地区的实际出发,在中国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中得到以下启示。
1.政府必须重新审视倾斜的政策和思路
一国范围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平衡与不平衡这是一对矛盾运动,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才是长久的、绝对的。但如果不平衡特别显著,那就不正常了。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及各地带内的地区差别,目前已十分明显了。国家和政府也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近几年来已采取了一些对策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但效果不很明显。比如近几年中国向西部的投入是巨大的,但收效甚微。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倾斜的政策和思路。农村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有力杠杆。大力推进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以农村城市化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才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国家应制定并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运用政府力量引导和促进落后地区开发和农村城市化建设。
2.加大宏观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政策倾斜与援助方式,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是世界各国促进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通行做法。借鉴世界其他各国的经验,中国政府为推进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建设应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强化财政转移方式,以直接或通过商业贷款贴息的方式,加强落后地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工程建设;第二,以财政补贴为基础,改善落后地区城市的经济结构;第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给落后地区减免税收,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到落后地区投资,为落后地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最后,加大对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的金融支持力度,促进落后地区城市的产业开发。
3.积极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世界各国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中间化趋势导致的结果是,人口和产业越来越多地向处于中间层次的城市集中,从整个城市体系来看,应是“纺锤形”化,这些处于中间层次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既可以避免规模过大的城市和规模过小的城市各自的弊端,同时又可以兼顾城市的规模效益和生态效益,并可以提高城市体系的平衡性和稳定性。在中国落后地区的西部,城市体系极不完善,中间层次的城市相当缺乏,已出现断层。所以,在落后地区农村城市化中,必须强化中间层次城市建设,优先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经济要素向中间层次城市集中,以提高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竞争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