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季,喝一杯冰饮会使你感到神清气爽。喝第二杯,感觉也不错。但如果喝第三杯、第四杯甚至更多杯,感觉会怎样?如果说第二杯冰饮带给你的满足感跟第一杯一样的话,第三、第四、第五甚至第十杯冰饮,给你的满足感还能跟第一杯一样吗?
很显然,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这种情况几乎存在于所有的消费品上,我们称之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就是指“边上的、最后的”部分。效用,就是给人满足的效果和作用。递减,就是越来越小。
在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时候,要注意几点:
第一,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区别。边际效用是指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它的递减并不意味着总效用的减少,只是说后一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比前一单位的效用要小。在边际效用减少的过程中,总效用依然可能增加,只不过增加的幅度在降低。在边际效用减少到零的时候,总效用停止增长,达到最大。而在边际效用变成负值的时候,继续消费会使总效用减少。
第二,边际效用递减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消费产生的现象。它的前提是人的偏好没有改变,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比如你在吃一顿饭的过程中,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过了半天,你饿了,又去吃饭,你不能把这顿饭的过程跟上一顿饭相比。再如,你本来不会喝酒,觉得酒不好喝,但你后来学会了喝酒,越喝越好喝,这似乎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实不然,这是你的偏好改变了。
第三,在极少数情况下,有的消费是量越大越满足,但始终存在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以后必然出现边际效用递减。比如许多人认为,喝一口红葡萄酒,品不出美味,红葡萄酒是越喝越有味。再如嗑瓜子,本来你不想嗑,但嗑起来就不想停。这种情况,可以说前一阶段是边际效用递增,但到最后也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因为无论是喝酒还是嗑瓜子,总有满足和厌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