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般需求定律,商品的价格越高,人们对其的需求量就会越低。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商品价格越高,人们越是争相购买,这是为什么呢?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吉芬商品。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中曾经专门讲到过吉芬商品。曼昆认为有时候消费者会违背一般需求定律,并且在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购买更多,这时候这种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为了说明吉芬商品,曼昆举了这样一个趣味盎然的案例:有没有人见过真实的吉芬商品呢?一部分历史学家指出,19世纪爱尔兰经历了一次饥荒,当时的土豆就是吉芬商品。当时的农产品价格都大幅度涨价,包括土豆、肉、奶酪。按照需求原理来说,它们的消费量都应该减少,然而人们对生活水平下降的举措是减少奢侈品——肉和奶酪,购买更多的土豆。所以说,土豆价格上涨使得土豆需求量增加。
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首先发现了土豆销量的反常现象,为了纪念吉芬,后来经济学者把那些随着价格升高需求量跟着增加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爱尔兰土豆之所以成为吉芬商品,是因为虽然土豆、肉和奶酪都涨价了,但是土豆仍然是相对便宜的。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大幅度减少对昂贵商品——肉和奶酪的消费,而把省下来的钱购买土豆。
在现实生活中,吉芬现象很常见。比如在竞争激烈、物价居高不下的北京,无论是城郊还是市中心,房租价格也是节节攀高。常理来说,房租升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差的城郊房子的需求应该减少,但是反倒有更多的人搬到城郊居住。因为相对市中心房租来说,城郊房租相对来说还是便宜的。这就形成了城郊房租升高,需求增加的吉芬现象。
最近几年的房产市场也出现了吉芬现象,房价越来越高,买房子的人也越来越多。股票市场上也是如此,一种股票的价格越是上涨,人们越是趋之若鹜地购买,以便趁着“牛市”大捞一笔。此外,下雨天雨伞销售商趁机涨价,迫于无奈,买雨伞的人也会比平时更多。
吉芬商品原理经常被一些商家利用,比如在日本大地震核泄漏时期,有些商家故意散布谣言,谎称“食盐还会继续涨价”,人们不了解事实真相,食盐越是涨价越是争相抢购,这正是利用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当然这种不法商家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此外,为了迎合那些支付能力很高的消费群体,商家经常推出一些精装高价礼盒,诸如上万元一盒的月饼、几千元一箱的粽子等,价格越高人们越是争相购买,这是利用了人们的虚荣心理。
吉芬现象为什么会存在呢?一些经济学家的解释是这样的,他们认为吉芬商品一般是廉价的生活必需品,而吉芬现象也多发生在低收入消费者中。比如土豆是西方国家最廉价的必需食品,土豆涨价就意味着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必要支出增加,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其相对收入就变少了,为了维持生存,人们只能减少肉类等昂贵食品的消费,将更多的钱花在购买土豆上。在我国,大米和白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在商品涨价,消费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为了生存,消费者就会自觉减少用在其他食品上的消费,把节省下的钱用来购买大米和白面。实际上,吉芬商品在高收入群体中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富人的炫耀性消费中,一种商品越是涨价,富人们对这种商品的需求越是增加。
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定律之中的特例,客观存在而且不可避免。那么,吉芬商品究竟违反一般商品需求定律吗?经济学上的需求定律是这样的:“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变动与需求量变动呈反向变动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需求定律的前提条件,是“别的条件不变”,这个条件隐含了很多有关需求的概念,比如“需求弹性”和“供给价格”。
以上面提到过的“下雨天雨伞涨价,需求量反而上升”为例,雨伞消费量的上升,不是因为价格上升,而是因为突然下雨的天气,这时候需求定律的“别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下雨天人们对雨伞的“需求弹性”降低,价格已经不是影响购买的关键因素了,下雨天只要价格不是过分的高,人们就会选择购买雨伞。
总之,“吉芬现象”的存在,并不是否认需求定律的正确性,而是更加完善了需求定律。
经济启示录
曼昆所举的案例中,土豆是爱尔兰人民的廉价必需品,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土豆价格虽然上涨了,但是人们对它的需求不减反增,土豆就是经济学上吉芬商品。在现实生活中,正确理解吉芬商品的概念有利于我们理解很多经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