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个有点让人觉得悲凉的现象,那就是唯美的爱情总是以悲剧结尾。
比如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和朱丽叶最终还是只能在上帝那里才能百年好合;梁山伯与祝英台,至情至爱,可是却偏偏非要都变成了蝴蝶才能成双成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什么那些传颂千秋的唯美爱情却都是悲剧呢?
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最早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在分析中提及罗伯特·吉芬的看法,从而使得“吉芬商品”这一名词流传下来。
吉芬商品指的是价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根据需求法则,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购买数量一般随着价格的上升(下降),市场需求量将减少(增加)。吉芬商品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显然有悖于一般商品的正常情形。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像土豆这类的低档商品上。当土豆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变穷了。收入效应使消费者想少买肉并多买土豆。同时,由于土豆相对于肉变得更为昂贵,替代效应使消费者想购买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但是,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收入效应如此之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结果消费者对土豆的反应是少买肉,多买土豆。
运用以上的分析就可以解释“吉芬难题”了。在19世纪中叶的爱尔兰,购买土豆的消费支出在大多数的贫困家庭的收入中占据一个比较大的比例,于是土豆价格的上升导致贫困家庭实际收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变得更穷的人们不得不大量地增加对劣等商品土豆的购买,这样形成的收入效应是很大的,它超过了替代效应,造成了土豆的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增加的特殊情况。
要满足吉芬商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上所述,首先它必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没有任何替代品,就如同以土豆为主粮的贫困家庭,所以它的替代效应就会非常的弱。一般情况下,没有土豆可以吃米饭,但是在没有米饭及其他主粮代替的情况下,土豆的替代效应就比较弱。其次就是,它必须占据了某个家庭极大的收入,因而收入效应就会非常强。收入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常的商品价格下降了,相对而言手里的钱就可以买到更多的这个商品了,所以实际收入就相对增加了,反过来这个正常的商品价格上升了,相对而言人们可以购买这个商品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在现在这样一个物质产品极为丰富的社会里,这样的产品几乎是找不到的。比如不吃土豆,可以吃米饭、馒头;不去网吧,可以去KTV。
那这个神秘的吉芬商品到底跟我们人类伟大的爱情有啥关系呢?
前面已经讲到了,要满足吉芬商品的两个条件就是,一个替代效应极弱,一个收入效应极强。什么叫替代效应呢?替代效应就是,麦当劳价格上涨了,那就少吃麦当劳多吃肯德基,这个很容易理解,几乎每个人都会这么做;然而对于吉芬商品而言,麦当劳价格上涨了,可是却没有像肯德基这样的东西来代替麦当劳!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一样,都是价格高卖的少,价格低卖的多。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同时满足极低的替代效应和极高的收入效应呢?那就是凄美的爱情。
在梁山伯的心目中,祝英台是绝对无可替代的,任何金银财宝都无法替代他对祝英台的一片真情,所以在梁山伯的心中,祝英台的替代效应是非常弱的;再看梁山伯,竟然愿意离开名望富豪的家族和祝英台私奔,可见祝英台占据了他无穷大的收入,显然收入效应极高。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两个家族越是阻止他们,梁山伯要和祝英台在一起的难度就越大,对于梁山伯来说,祝英台价格就越高了,但梁山伯不但没有减弱他对祝英台的爱意,反而激起了他更加强大的爱情力量,显然是需求反而增加了。当他们两个家族对他们施加的阻力越来越大,大到无法逾越的时候,梁山伯只能将他的全部收入也就是他的生命来换取他所需要的最唯美的爱情,祝英台也是一样的情况,所以他们的结局也就只能是悲剧了,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没有办法使悲剧不再重演呢?
有,那就是:
一、尽量不要再去追求所谓的“凄美的爱情”,完美的东西往往是要付出非常昂贵的代价的,甚至生命;
二、那些为人父母者们,不应干扰子女的婚姻,要知道你们的强力阻挠只会增加这对恋人互相间更高的价格,但凄美的爱情是吉芬商品,它是不会随着价格的抬高而降低对于这场凄美爱情的追求的,所以你的阻挠只会使他们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