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劳动经济问题,不可能穷尽所有因素。要在一定的理念下做出相应的假设,以便对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劳动经济学的假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的相对稀缺性
我们知道,相对于社会中个人和集团的欲望而言,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资源是稀缺的,或是有限的,这种相对稀缺性要求社会必须对劳动和其他资源如何分配做出选择。同样,个人也面临着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相对稀缺性。如同商品和资本是稀缺的一样,劳动力资源也是有限的。尽管我们常常听到有一种说法,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这只是形容我们的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已。因此,时间、个人收入和社会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前提。
2.效用最大化
由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必须研究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都力争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当然,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3.行为的有目的性
稀缺性这一假设所隐含的重要命题是,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的问题。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这种稀缺的程度,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即工资反映出来。例如,对劳动者个人而言,选择一种职业必须有所放弃,其本身不仅具有直接的成本和收益,还有因个人劳动力的有限而引起的放弃其他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问题。用人单位的情况也是一样。就人力投资而言,用高价格招聘张三,也面临着放弃对王五的雇用。可以说,劳动力市场上的个人及各级的人力资源部门,每天都处于资源稀缺性约束下的就业决策抉择之中。对于每一种选择,在得到某种东西的时候总是要牺牲另外一些东西。这种牺牲(如放弃闲暇等)就是机会成本。
4.行为的适应性
认为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不是说他们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信息的不完全或信息传递的不完全、无法预料事件的发生和其他人的选择都会影响我们选择的结果,但即使我们后来认为是“较差”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净收益的预期而做出的。
由于相对稀缺性迫使人们做出选择,而选择是有目的的,因而劳动市场的参与者会对所观察到的成本和收益的变化做出反应。例如,当工资率发生变化时,工人们就将调整其所愿意工作的小时数;当某一特定技术的培训成本上升,或者当拥有该技能的工人的工资下降时,很少有人会愿意获得这一技术;当厂商所生产的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时,它们会调整其雇用人数;一些工人会从低工资的地区迁移至工资率较高的地区。现代劳动经济学就是要对这些反应加以整理,发现可预测的模式,从而增加我们对经济的理解。
人是有理性的。用经济学的专业术语表达,个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即努力使自己达到幸福,尽管幸福不仅表现在货币方面,同时也表现在非货币的方面。作为理性人的企业假设,即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在劳动力市场上,作为雇主总是乐意以较低的劳动成本来雇用劳动力,以获得满意的利润;而作为雇员则希望找到一个工作条件舒适、报酬较高的工作。这也就是说,研究劳动经济学,也脱离不开经济学所讨论使用的所谓“经济人”的假设。尽管这种假设存在着争论,比如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就对此存在着非议,但我们认为这是经济分析之所以存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