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表达和叙述。
就劳动经济学字面的意义来看,一方面,应当理解劳动经济学的“劳动”这一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对劳动经济学中所涉及的“经济学”问题,有必要进行一些分析和讨论。
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是研究稀缺的资源怎样或应当怎样被配置的一门学问。它是回答人和自然的一种关系的理论。如果说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的学问,那么,人们实际上是将劳动经济学视为以研究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主题的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不过,对劳动经济学的定义,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表述。
一种定义是强调劳动经济学涉及人的行为特征。美国的劳动经济学家伊兰伯格(R.G.Ehrenberg)和史密斯(R.S.Smith)在2000年出版的《现代劳动经济学》中指出: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用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
还有经济学者认为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是劳动力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实现这些作用的条件。劳动经济学分析和设法探讨个人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活动。正如消费经济学研究消费者职能的性质和作用一样,劳动经济学是探讨在经济生活中的劳动力的性质,以及其作用的环境。
另外还存在着特别强调劳动力的市场特征或与劳动的投入和产出相关的一些定义。如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将劳动经济学表述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它涉及影响劳动参与率、工资谈判、培训、工作小时和劳动条件,以及有关雇用、劳动力流动、移民和退休年龄等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经济学界长期受苏联学术界的影响,一直将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苏联学者伊万诺夫在《劳动经济学》教科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社会劳动组织、社会产品分配、劳动力再生产等方面的表现的一门科学。
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者杨河清认为,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的人的学问。劳动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即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作为研究的重点,围绕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展开分析、研究。
总体而言,尽管上述各种定义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基本方面都离不开劳动力的供求,离不开劳动力的市场,离不开劳动者的行为,以及离不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成本、收益和价格,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因此,大体而言,绝大多数的学者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认为,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简单来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述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