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往复波动,持续时间往往是2年~10年。经济周期反映在GDP、就业、利率、汇率水平等各个方面,但它始终是围绕GDP的波动而波动的,其他的经济变量通常都围绕GDP的变动进行,因此国际上通常将GDP确定为经济周期的唯一标准。
大家在上学的时候,想必都上过地理课,那首二十四节气歌也许还有很多人记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咱们不得不佩服我国文字的神奇,短短二十八个字,就概括了整整一年的节气变化。你看,既有春的万物复苏,又有夏的生机勃发,看罢秋的清瘦凋敝,归于冬的隐忍蛰伏,多么动人的四季循环。俗话说,万物一理,经济活动也是这世间一种现象,自然也有规律可循,存在周期性,就好像四季一样,不可能总是繁荣昌盛,也不可能一衰到底,这就是经济的四季循环——经济周期。
1929年10月29日成为了所有美国人生命中最为黑暗的一天,历史也将这一天称为“黑色星期二”。就在这一天,美国的经济出现剧烈震荡,股票市场一泄千里,几乎崩盘,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大萧条”由此正式开始。当时的美国可谓满目疮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停产,所有的股票都在暴跌,很多老百姓的投资几乎一夜间损失殆尽,全国上下一片恐慌,美国经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大动荡。
而就在此时,一位名叫罗斯福的美国人登上历史的舞台,很快改变了美国的颓势。通过实施新政,美国经济很快减缓了溃退的危局,并逐步恢复了元气,国家机器开始正常运转,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美国很快又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发展的时期。
这是美国经济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从经济繁荣发展到经济萧条,再从萧条中实现复苏,再次进入经济繁荣。如此往复,人类经济始终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周期。
纵观所有已经发生的经济周期现象,通常可定义为衰退、危机、复苏和繁荣四个典型阶段,其中繁荣和危机是经济周期的两个主要阶段,而衰退和复苏只是两个过渡阶段。通常来讲,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衰退时期,各个企业的产品销售基本处于滞销状态,产品的滞销也会使企业的利润相应减少。而到了危机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完全处于瘫痪状况,会有大量的企业倒闭或是严重亏损,甚至出现经济的大萧条,此时经济周期处于谷底,国内生产总值小于潜在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开始下降。谷底往往也是经济由衰退转向复苏的一个转折点,很快经济会开始复苏,并逐步发展到繁荣时期,重新处于一个新的顶峰。而好景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很快经济又会进入一个新的衰退期。
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周期的波动与以往相比显然出现了新的变化。当今世界的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经济周期波动幅度逐步在减小。经济周期波动中出现危机的局面相对温和,很少出现大起大落。二是经济周期的时间在延长。冷战结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期的延长是必然的。三是各国经济周期的发展正趋于一致。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交往进一步密切,经济融合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一体化、资本自由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缩小了各地区、各领域、各环节的不平衡,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其经济周期的波动。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特征下,劳动力、资金以及各种贸易活动早已跨越了国界,由于技术的进步,信息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市场投机活动不断增多,虚拟经济日益繁荣,消费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制约性越来越大。同时,外部因素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与否对本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因此,对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也必须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