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市场失灵,是指仅依靠市场没办法对商品和劳务进行高效配置的一种市场情形。对经济学家来说,这个词汇往往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经济学家使用模型化理论解释或了解这个状况,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为: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次佳的市场结构。
市场是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的地方,是使资源重新分配的场所,它有着自己的运作规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不过它有时也会走入歧途,无法有效率地进行商品或劳务分配,尤其当这种无效率情况严重时,经济学家们就会惊呼“市场失灵啦!”这意味着市场已经充斥着低效率和不公平。
具体来讲,市场失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富及收入的分配不公平。原本在市场中,钱多好办事是个正常现象,换成经济学的说法就是资本与效率成正比。然而随着资本的日益集中,容易办事儿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占有大部分财富的人能办得成事儿,这便偏离了市场正常的运行规律,变成了一种分配的不均。另一种不公平,则是随着资本的高度集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越发严重,富的越富,穷的越穷,财富的分配也变得严重不均,这样的市场便是失灵的市场。
第二,形成市场垄断,抑制竞争。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中,竞争应该是推动市场经济的动力,而竞争的产生,在于整个市场中存在着大量同类产品或者可替代产品。然而通过第一条我们可以推断出当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平时,占有财富的一方肯定会将整个市场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竞争在这样的市场中便失去了意义,没有动力的市场肯定无法正常运转,显然这是一个失灵的市场。
第三,失业。不可否认,保持一定数量的失业人数是市场机制的必然后果,适度的失业可以作为产业的后备军,当生产扩大时可以提供更多的劳动力。然而严重的失业问题将造成经济的不稳定,也不符合资本日益扩张的需要。当市场无法对过多的失业人群进行调节时,就说明这个市场失灵了。
第四,外部负效应。所谓外部负效应,是指生产或消费主体在活动过程中损害到其他主体的利益。例如一家造纸厂,如果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有可能从治污成本上动脑筋,废水不做处理便排入江河湖海,这样虽然企业的利润增加了,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增加社会治理的负担。当某一市场过度追求利润,产生极大的外部负效应时,就是一个失灵的市场。
第五,过度使用公共资源。某些生产活动是离不开公共资源的,例如牧民放牧离不开草场,渔民捕鱼离不开江河湖海,公共资源的特点在于无法明确划分归属,它不属于任何主体。于是当生产者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就有可能掠夺性使用公共资源,使得资源无法自行恢复。一个正常状态下的市场,使用者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合理利用公共资源,然而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当市场机制失灵时,就会出现公共资源被过度使用。
第六,公共产品的供应不足。我们知道公共产品是一种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消费者的多少不影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如国防设备、路灯、电视信号接收装置等。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生产者不会主动生产公共产品,因为无利可图,与追求获利的市场经济相违背。然而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来说,公共产品又不可或缺,是一种大家都必须消费的产品,它代表了社会福利水平。当公共产品出现严重不足时,说明了社会成员的需求与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对立,市场失去了资源合理分配的功能,失灵了。
第七,信息不对称。当一部分拥有信息优势的人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进行欺诈时,正当的交易就没法进行下去,大家都担心上当受骗,于是在市场面前裹足不前,没人参与交易的结果便是市场丧失了正常作用,无法完成资源的再分配,一个充斥着谎言、谣言的市场,肯定不能正常运转,它失灵了。
找到了市场失灵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比如由政府出面,做好公共物品的供应工作,承担起那些投资规模大、回收资金时间长,但是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项目,比如国防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其他生产者无法承担的项目,解决市场无法保证公共物品充足供应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政府应当保证市场参与者的对等公平,遏制垄断企业,保证市场机制的平稳运行。同时,政府应当通过税收对财富的二次分配进行合理调节,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市场是一个微妙的整体,它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仅仅依靠它自身的力量,未必能够保证正常运转。当不公平和低效率出现时,我们应该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将它推回到健康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