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例子案例举例
周末,程先生和他8岁的儿子一起看体育频道直播的国际运动会。看到运动员们在田径场上的健硕身影时,儿子很兴奋,不停地给他们加油。等镜头切换到跳远比赛时,儿子安静了下来,突然问道:“爸爸,怎么胜出的大部分是黑人呢?”
“因为黑人很有力气啊,跳远的时候‘噔’的一下,就能跳出很远。”程先生生动的回答逗得儿子直乐。
接着,他们又观看了游泳比赛,看着看着,儿子又叫了起来:“爸爸,爸爸,有力气的黑人怎么在水里游不快呢?”
程先生笑了:“噢,这可真是个问题,你得自己查资料找答案了。看看为什么黑人跳得远,却游不快。”
其实,在体育比赛中,黑人跳得远、跑得快,是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白种人、黄种人不同,形成了与众不同的体能优势,尤其是脚底屈肌强度要高出白种人、黄种人两至三倍,跑动时腿部肌肉的爆发力强,所以就跳得远、跑得快。但黑人的胸腔比白种人和黄种人小,肌肉密度高,入水后身体浮力小,游泳速度就相对慢一些。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比较优势”案例。
“比较优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期提出的。李嘉图在研究英国和葡萄牙的贸易时,发现葡萄牙生产葡萄酒的水平比英国高、成本却更低,而英国生产毛呢的水平比葡萄牙高,随后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不久之后,英国的毛呢业便在他的理论指导下成为了世界“老大”。
一般来说,比较优势是在两者以上的个人、团体、组织等进行比较后产生的。如果一家企业、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比其他企业或国家付出的成本低,他们在生产该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该理论常被运用于国际贸易范畴,即如果一个国家不能以低廉的价格生产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那么该国选择从另一个国家进口是有利于自己的。
例如,A国在生产电子产品方面有优势,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但在生产服饰类产品时要付出的成本却很高,而B国则能以低廉的价格生产服饰类产品,生产电子产品所需成本却很高。此时,若两国能携手合作,进行贸易往来,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即A国从B国进口自己不擅长生产的服饰类产品,向B国出口电子产品,两国就能互利共赢。通俗点讲,比较优势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它强调在合作中利用每一个个人、组织、国家等各自的优势来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