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自由放任基础之上的市场竞争机制,并非在任何领域、任何状态下都能够充分展开;而在另外一些领域或场合,市场机制即使能够充分发挥,也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正确的资源配置结果。这些问题就是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西方经济理论将它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共产品、外部效应、市场垄断、不完全的市场、不完全信息、分配不公平,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1.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如路灯、国防等。它不会因为多一个消费者而被耗尽,也无法排除其他人消费该产品。这样,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公共产品中受益。其会导致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在成本与收益上发生不对称情况。因此,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其结果必然会导致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公共产品在供应量上的不足。
2.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是指当某一个个体在从事经济活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影响,但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
如果只是单纯依靠市场去调节,则会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从而降低市场效率。
当火车驶过农田的时候
在20世纪初的某一天,绿意盎然的英格兰大地上,有一辆列车正在飞驰着。在车上坐着英国经济学家A. C. 庇古。当他看到窗外金灿灿的田园时,转头对他的同伴说到:“列车在田间经过,机车喷出的火花(当时是蒸汽机车)飞到麦穗上,给农民造成了损失,但铁路公司并不用向农民赔偿。”这个事件显示出了市场经济无能为力的地方,被称为“市场失灵”。
在将近70年后的一天,197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和阿尔钦在日本游玩。他们在乘坐高速列车的时候想到了庇古当年在火车上所发的感慨,于是就询问列车员,铁路附近的农田是否因为列车的行驶而有所损失。列车员回答到:“恰恰相反,飞速驰过的列车把吃稻谷的飞鸟吓走了,农民反而受益。当然铁路公司也不能向农民收取赶鸟费。”这同样也反映出了市场经济的无能为力,同样被称为“市场失灵”。
案例分析
同样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年代、地点,所呈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也引发了两代经济学家不同的感慨。可是,它所表明的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失灵与市场经济中的外部性的关系。
在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眼中,列车运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不应由铁路公司和其客户去承担,而是应该由受到损失的农民去承担,即存在负的外部性,造成了外在成本,这是社会成本的增加。 在施蒂格勒和阿尔钦的眼中,列车在行驶过农田的时候,实际上起到了一个“稻草人”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带去了好处。可是,铁路公司却不能因此产生收益,其收益由农民获得,即正外部性,造成了外在收益或社会收益的增加。
3.市场垄断
市场垄断是指当市场主体处于一个可以影响价格的市场地位时,如果出现该主体以此优势地位牟利的情况,则完全竞争条件会受到破坏,产生市场失灵。
4.不完全的市场
不完全的市场是指市场体系不完整或不完善,从而使经济主体无法获得与自己经济行为相关的价格信息或不能在时间选择上加以配合,导致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运作。
5.不完全信息
市场完全竞争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完全信息,且对称。但由于现实生活中情形的不同差异,信息一般是不完全的,而且想要获得信息往往要付出成本。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相应发生的信息成本会影响到市场机制运行的结果,影响到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6.分配不公平
因为伴随着社会制度、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成员在进入市场时已经不平等了。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下,市场交换过程只能在既定的收入分配格局下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无法改变其原有的收入分配格局,而竞争性的市场更可能会带来很不公平的收入分配结果,从而造成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状态。
7.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在经济史上,宏观经济失调主要表现在过度通货膨胀、失业率升高、周期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等方面,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也从中反映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在解决宏观经济失衡问题上的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