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相对年轻但又发展最迅速的分支之一,围绕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这一主线,经历了200多年的产生与发展。
公共经济学是由财政学发展演变而来,20世纪50年代以前,研究公共部门经济问题的著作都是以财政学冠名。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1776年出版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讨论了“支出”、“收入”和“公债”的问题,并以其独到的见解,基本确立了西方早期财政学的理论框架。
20 世纪50 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以及理查德·阿贝尔·马斯格雷夫(Richard Abel Musgrave)的《公共财政学理论:公共经济研究》的相继发表和出版,标志着公共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诞生,此后,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家如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安东尼·巴恩斯·阿特金森(Anthony Barnes Atkinson)、彼德·M·杰克逊(Peter M.Jackson)等纷纷将著作中的公共财政学改称为公共经济学或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经济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20世纪80年代,公共经济学理论被西方经济学界广为接受。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经济学也悄然兴起,得到中国经济学界的广泛研究。
早期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上海三联书店在1992年翻译出版的安东尼·巴恩斯·阿特金森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共同著作的《公共经济学》、白景明于1994年编著出版的《公共经济》、刘庆旺等于1999年编著出版的《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等。
21世纪后,公共经济学在中国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研究中国公共经济问题的著作不断地涌现出来,如齐守印著作的《中国公共经济学体制改革和公共经济学论纲》。随着公共经济问题的凸显,公共经济学在中国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