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蜜蜂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而大肆挥霍,每天都大吃大喝,结果,这个蜂群居然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这个小寓言故事讲的就是节俭悖论。它宣扬的是浪费有功,这种观点曾经受到严厉的指责,被认为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然而在多年后,这个备受批评的理论却被经济学家重新定义,认为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的行为,有助于经济发展。
节俭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这种矛盾被称为“节俭悖论”。
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由于人们对未来不抱什么希望,所以就尽量多存钱。但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会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一般情况下,在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有利于减轻社会的通货膨胀,是有利的;但在经济萧条时期,消费的减少则会使国民收入急剧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会想方设法鼓励消费,来挽救国家经济。
通俗地讲就是因为个人的节俭而减少了消费,结果产品卖不出去,工厂要么破产、要么减产。这两种情况都会减少社会总收入,不但不利于国家经济的繁荣,个人也无法获得更高的工资。可见,虽然节俭能够暂时增加个人财富,但是从长远来说,它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的萧条和贫困。
于是乎,国家开始出台政策扩大内需。什么叫扩大内需呢?比如说,现在有你和A两人,你是卖衣服的,A是个卖电器的,你用你的钱买了A的电视,你消费了,A有钱了,A就可以拿着钱做别的事,比如买你的衣服,于是你又有钱了,可以再买些电脑啊、手机啊什么的,内需扩大了,你除了看电视,又可以用电脑、用手机了,A也有衣服穿了。当然了,A也可以留点儿钱扩大他的生产,比如做个上市公司什么的,这就是投资。你一看不错,继续买A家的产品,于是钱又回到A那里去了,内需又扩大了,生活水平又提高了。
这期间因为A和你都卖东西,所以得交税,于是政府也有钱了,可以搞个下乡政策;让居住在农村的人也买点儿冰箱啊、电视啊、空调啊什么的,这样A就可以多卖点电器、多赚点钱,他卖完了再去买你的衣服,于是你又有钱了。政府也可以建个公路,方便你去别的地方买比A家更好的电器,于是又拉动了其他地方的内需。当然了,如果你太有钱,看不上国内的电器,非要去买iPhone什么的,那你就不是扩大内需,而是给老外送钱,是扩大进口了。
国家用了很多钱来鼓励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比如我国房地产行业,房价高得多数人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于是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及城乡建设部就建了很多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来改善居民住房问题;为了促进农民消费,搞了家电下乡政策;为了让大家多花钱,便开始降息;为了让人们收入高,便制订了最低基本工资……总之呢,国民一定得多花钱,才能帮助祖国繁荣起来。
总的来说,节俭是好事,但也要看是在什么地方节俭。社会学家发现,很多山区的穷人都是代代穷,甚至一代比一代穷。因为穷,没有钱给孩子上学,对子女的教育、个人技能培训不够重视,总想省下这笔钱做其他事。结果导致没有受过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更没有翻身的机会,只会越来越穷。这种节俭的习惯使得子女和个人不仅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甚至可能会断送整个家庭的未来。所以才有那句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
对于请客吃饭也可以用节俭悖论来解释。一些人对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不太理解,觉得太铺张浪费。但中国人素来讲究人情世故,觉得面子比天还大,你可以穷,但不能连客都舍不得请,否则就会失去许多人脉,断了很多财路,那么自然不会有太好的发展,有什么好事也不会轮到你头上。虽说请客吃饭花了点钱,但如果建立起了某种关系的话,以后节省的说不定够你请好几回!
tips:钱是靠挣的,不是靠省的。马云曾经在《赢在中国》中说过,不节俭并不是浪费,是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什么事情没有投入、没有付出,是换不回更大的收获的,只有那丁点的原始积累。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物价、房价都在涨,节俭省下来的那点钱还不够买瓷砖呢,己远远不再是它原来的价值了!只单纯的节俭,将没有机会使自己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