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近年来,人均GDP 不高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却非常幸福。于是,“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举例说明
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一位街头艺人躺在公园的躺椅上晒太阳,这时走过来一位着装奢华的有钱人,他看了看街头艺人,用责备的口气说:
“这么好的天气,你怎么不去卖艺赚钱,反而躺在这里偷懒呢?”
街头艺人反问道:“赚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有钱人说:“赚了钱就可以做些小生意呀!”
街头艺人又反问:“做生意有什么用呢?”
有钱人说:“做生意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到时你就能像我这样,可以自由、快乐地逛公园,晒太阳,享受这悠闲的午后时光了。”
街头艺人说:“我现在不正在舒服地躺在这里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吗?”
上述的故事中,虽然街头艺人和有钱人的经济水平不同,但两个人的幸福感却是相同的。如果用财富的多少去衡量一个人的幸福感,显然是行不通的。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是不同的,例如,上班族会说:“幸福就是涨工资,不加班。”而公司老板会说:“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把公司做大,尽快上市。”专家则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综合体。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以物质为本、以生产为本的话,那么“幸福总值”体现的就是以人为本。
学习启示
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人们往往存在一个误解,就是认为自己使用的物品越新颖、越高级、越奢华,生活的质量就会越高,越有幸福感。而事实上,幸福与钱财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成正比。
从前,有一位很勤劳的渔夫,每天出海打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地在大海中漂泊。就这样,日子一天天地过着,一家人虽然不算富裕,却也和和美美,快快乐乐。有一天傍晚,他打鱼回来,在收船的时候脚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低头一看,原来是半块金条,金光闪闪,非常耀眼。这个突如其来的宝物让他和他的家人非常高兴。可从此之后,渔夫整天心事重重,再也无心打鱼了。家人问他:“我们都发财了,你怎么还不高兴呢?”渔夫回答:“我在想,另外半块金条在哪里?”
统计显示,当财富稳步上升时,人的幸福感会随之上升;当财富达到一定“界限”后,人的幸福感将不再上升,甚至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降低。因为,达到一定财富水平后,钱的数量只是一个数字,对个人和家庭已经起不到“质变”的作用,为了增加财富,个人和家庭甚至还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例如精神、健康、自由等,幸福感也就随之降低。
长期以来,GDP 都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可以逐一核实的。而“幸福指数”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一个钢性数字,不能像测算GDP 一样去反复计算,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衡量标准。关注幸福指数是对以前只是片面关注GDP 的一种反思,正如社会学家所说的一样,我们过去对 GDP 过分迷信,现在,经济是发展起来了,GDP 也上去了,但是我们的幸福指数却并没有大幅提升,甚至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某些方面还有所下降,许多人感觉自己生活得不够幸福。
经济发展不能只理解为经济增长,而是要综合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现代化发展理念,这种发展观要以“关注人本”为核心,体现的就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指数或者说是幸福指数。也可以说幸福指数就是一种别样的GDP,想要了解国民经济的发展就看GDP,想要知道社会的和谐程度就看幸福指数。
幸福指数启示我们,作为个人在追求物质带来满足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学会寻找快乐,让自己的生活能够享受精神和物质上带来的双重快乐,而不是单单追求物质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