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简单来说,就是钱不值钱了。通货膨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如果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一定,可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那么单位纸币就仅相当于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 1/2,这样的话,要是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也就是说货币贬值了,一样的钱所能买到的东西变少了。
举例说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有一天,一个小偷溜到一户人家偷东西,他见到一个筐里装满了钱,就将钱倒了出来,把筐拿走了。看到这里你肯定会想: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小偷放着满满一筐钱不要,却要一个装钱的筐呢?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筐比筐里的钱更值钱。你可能又会想:难道那个筐是金子做的,或者是价值不菲的古董?都不是,那只是一个普通的筐而已。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德国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一方面战争使得德国经济衰落,另一方面战胜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导致德国的经济雪上加霜:德国不仅要向战胜国支付巨额的赔款,就连其最大的工业区—鲁尔工业区,1923年时也被法国、比利时的军队占领了。
对此,德国政府不得不夜以继日地赶印钞票,希望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解决问题。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德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超级通货膨胀”事件。从1922年1月到1924年12月,德国物价上升的速度十分惊人。
一份报纸的价格从1921年1月的0.3马克上升到1922年5月的1马克、1922年10月的8马克、19232月的100马克,1923年9月则升到1 000马克。一份报纸卖1 000马克已是天价了,可是它仍然没有停下飞涨的脚步:一份报纸10月1日的价格是2 000马克,10月15日的价格是12万马克,10月29日是 100万马克,11月9日是 500万马克,11月17日的价格竟然达到了 7 000万马克。因此,这也就出现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小偷宁可偷一个筐,也不要筐里的钱。
德国人民在这场巨大的经济危机中遭受到了巨大的苦难,很多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没有生活来源,走投无路。由此导致他们对本国政府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斗争、骚乱时有发生,致使德国社会处于严重的动荡之中。这就是德国政府随便加印钞票所带来的恶果。
由此可见,在任何一个国家,钞票都不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的,否则就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就好比水库的蓄水量不能太满,否则就会决堤。同理,钞票如果印得太多,就会产生通货膨胀。
学习启示
导致通货膨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换言之,就是货币总量相对于物品总量来说不断增加。那么,这种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呢?
因素1——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是造成通过膨胀的首要因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一般都是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的。通常外贸出口企业都要将挣来的他国货币上缴给中央银行,政府会将这些外币折合成本国的货币然后返还给企业。企业挣得的外汇越多,中央银行就越需要增加本国货币的印制量。如果本国的货币印得多了,可国内商品流通量并没有改变,也就是说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这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因素2——投资过热
一些国家为了拉动经济发展,政府会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另外,为了满足教育、国防开支甚至援助灾民的需要,政府会加大货币的发行量。在一些税制不健全的国家,政府为了负担开支,就会通过增加纸币的发行量来暗中征税。这样也会使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从而造成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