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商人从商的历史十分悠久。 在唐朝以前福建还被称为荒蛮之地的时候,就已经有许多人开始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了。
东晋时期,勇于开拓的福建人就开始到临近的东南亚国家做生意,有的甚至定居在了那里。 这时,他们就有了海商的称呼。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陈国时期,福建长乐人严恭就带着5万的商业资本到扬州地区去做生意。 他靠开设写经坊而赚了不少钱。 福建商人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就是一些边远地区,中原地区商人很少涉足的地方都能找到福建商人的身影。唐朝时,有闽商到新疆地区经商,尽管人数不多,但是足以反映出闽商的足迹之广。 唐玄宗开元年间,福州唐益谦到新疆境内的安西四镇经商。在回程的途中,他带回了新疆地区的奴隶、牲畜和特产回家乡贩卖。同时代的福建莆田县,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已经发展成为商业中心。那时,越来越多的福建人迁移到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去经商。永春县的商人就曾经运送中原地区的陶瓷灯商品到这些国家去贩卖,赚取了大量的金钱之后才返回来。
宋朝时,福建商人的发展更为迅速了,他们的足迹已经扩展到了沿海地区的所有港口、城市。 在那时,泉州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 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论高丽进奉状》中所言:“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着“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在宋朝时,从事商品贸易经营的以福建南部地区的人最多,其他地区的商人受他们的影响也开始崭露头角,如建州海商周世昌,在海外贸易时遇上了大风浪而在海洋中迷失了方向,经过数天的漂泊到了日本。 在日本住了7年,他才有机会回国。
在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元朝是比较开放的一个,对海外贸易的管辖很少。 福建商人得以在这一时期大展拳脚。 泉州在经历了宋朝的发展之后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 除了福建南部商人商业活动频繁外,福州的商人也开始大规模地参与到海上对外贸易来。
灌到了明清,福建商帮进人了形成与全面发展时期。 此时,福建的沿海人口出现了大规模向海外迁移以及山区人口向外省迁移的浪潮。因为人口的流动而产生了许多经商者。 《漳州府志》记载:“商其利而农渐死,辄弃耒耜而从之。”反映了当时福建的商业人口已经超过了农业人口,农业生产衰落的现象。 那时,福建商人开始向内陆的各大商业城市渗透。 在江南的商业重地苏州,就有漳州、泉州、兴化、福州等地商人云集。
随着福建商人资本的不断扩大,许多福建商人专营某一种商品,他们的势力之大甚至垄断了某一种商品的销售。福建连城县四堡乡是历史上著名的刻书之乡。那里专门经营书籍贩运的商人将古今书籍贩运到海内外贩卖,获取重利。福建崇安因盛产岩茶而著称于世,当地的商人就充分地利用这个资源优势以贩卖这种茶叶为生。
福建商人的商业经营活动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来展开的。 他们以血缘为核心,把家族内的资本、人力合理地结合起来,在海内外抢占市场。 这种家族经营的方式不仅具有很强的向心力,还可以严密地保护商业机密。
永春县的颜氏家族是当地的一个大族,家族内经商的人数占整个家族人数的40%。可以想象,当时的颜氏家族内除了一些老人、儿童、女子之外,剩下的成年男子几乎全部都是商人。《桃源东山颜氏族谱》记载,整个家族的成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儿平全部在南洋槟榔屿从商。晋江是福建商人家族产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家族式经营极为普遍。《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中记述:“他们经常是全村经商,每每携带乡族之人偕行。”福建晋江的林氏家族也是一个庞大的商业家族。
《西山杂志》中记载,唐贞观年间,林知慧就开始到亚非进行贸易。 唐玄宗开元年间,他的曾孙林銮依旧经商,他按照祖先开创的航线远到加里曼丹岛西岸去做生意。 这种经商的传统一直被延续了下去。 就是到林知慧的第九代林灵还依然从事着海上贸易。 唐僖宗年间,林灵造了100艘大船到东南亚去往返贸易。 在200多年的海外贸易中,林氏家族发展成为当时重要的一个家族商业集团。
但是,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劣势。 因为这些商业家族所经营的大都是海上贸易,所以利益上有很多矛盾点。 强大的家族商业集团之间也会因为利益的争夺而出现相互倾轧的现象。 同时,由于庞大的家族力量的支持,也促使福建商帮开始了走私贸易。
福建商帮在整体上有着区别于其他商帮的鲜明特色。 在这个商帮的内部因为文化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从商商品的不同又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来。
福州商帮在整个福建商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州人的经商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很符合。 福州人生性谨慎,讲究实效。 因此,他们在进行每一次商业活动之前,都要对市场、商品进行严格的考察,待确定经商能够赚到钱之后,才会拿出资本从商。他们在经商过程中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会忽略诚信等一些商业道德,漫天要价,能挣多少挣多少。因此,当时的人们在与福州商人做生意时都会很谨慎,素有“福州价,半半价”的说法,也就是福州人出售的商品购买时只要给一半价钱就可以了。由于这种谨慎的商业传统,福州商人一般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亏损,但是也不会取得大量的收益。
福州商人的内部,各个县之间的商人也有着不同的经营特色。 福清县的商人善于到四方去做生意。《闽书》记载,福清商“其人刚劲尚气,多行贾于四方,以其财饶他邑”。 福清商人十分讲究排场,这与他们好面子的性格有关。 当他们赚了钱之后,就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在家乡演戏、请客、办酒席、盖房子。
长乐县的商人喜欢从海上贸易中获利。在《长乐市志》中记载着“近海之民,走海如鹭”。 明朝时,著名的郑和下西洋就是从长乐县出发的。对于长乐县的商人来说,出海贸易是一种时尚。 有的人即使家庭条件很好,也会冒着风险出去做生意。
泉州商人有着拼命三郎般的创业精神。 那里一直流传着“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三分本事七分胆”的说法。 而且泉州商人的目光看得比较远,善于抓住时机。贸易仿造品是泉州商人的主要经营方式。《闽书》中记载:“泉州百工技艺不能为天下先敏而善仿······莫不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