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欣法则]
格雷欣法则也称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良币在流通中被收藏起来, 以致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却在市场上泛滥成灾。
[适用场景]
信息不明的市场中一劣货横行
金属货币作为主货币有较长的历史。
由于直接使用金属作为货币有不便之处,于是人们将金属铸造成便于携带和交易,也便于计算的“钱”。 人们铸造的金属货币有了一个“面值",或称为名义价值。
这一变化,使得铸币内在的某种金属含量(如黄金含量)产生了与面值不同的可能性,如面值1克黄金的铸币,实际含金量可能并不是1克,人们可以加入一些其他低价值的金属混合铸制,但它仍然作为1克黄金进入流通领域。
16世纪的英国商业贸易已经很发达,铸造了一些成色不足(即价值不足)的铸币投入流通中。 当时的金融家兼商人托马斯 格雷欣发现,当面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铸币同时进入流通时,人们会将足值的货币贮藏起来,或是熔化或是流通到国外,而最后回到英国偿付贸易和流通的,则是那些不足值的劣币。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
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花出去,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
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因为卖方比买方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会产生“柠檬市场效应”。 柠檬市场效应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 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
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会出现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而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
“二手车市场模型” 可以形象地解释这种现象。
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买车人和卖车人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 买家只能通过车的外观、 介绍和简单的现场试验来验证汽车质量的信息,但是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好坏。
因此,对于买家来说,在买下二手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质量好的,他只知道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
当然,买家知道市场里面的好车至少要卖6万元,坏车最低要卖2万元。 那么,买车的人在不知道车的质量的前提下,愿意出多少钱购买他所选的车呢?
买家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出价,也就是4万元。
但是,那些质量很好的二手车,卖主就不愿意卖了,他们的汽车将会撤出这个二手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二手车。
如此反复,二手车市场上的好车将会越来越少,最终将陷入瓦解。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机制得出来的结论是“优胜劣汰",可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并且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
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有关,较高的价格诱导出较高的质量,较低的价格导致较低的质量。 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市场上出现价格决定质量的现象 , 因为买者无法掌握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这就出现了低价格导致低质量的现象。
明代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
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
另外一人进货的药材有优质有劣质的,售价的高低根据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 还有一人不进优质品,只求多,卖的价钱也便宜。
于是人们争着到专卖劣质药的那家买药,他店铺的门坎每个月换一次。 过了一年,他就非常富裕了。 那个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药商,前往他家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裕了。
而那个专门进优质品的药商,不到一年时间就穷得吃了早饭没有晚饭了。
在这个故事中,卖优质药材的反倒穷得揭不开锅,卖劣质药材的反倒很快致富。 这和柠檬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十分相似。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 "格雷欣法则"无处不在。
比如人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雇主愿意开出的是较低的工资,这根本不能满足精英人才的需要。
信贷市场也有格雷欣法则在发挥作用,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人只好确定一个较高的利率,结果好企业退避三舍,资金困难甚至不想还贷的企业却蜂拥而至。
认识了格雷欣法则,在很多时候可以使我们免受劣币驱逐良币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