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宗族关系建立庞大的家族产业是洞庭商帮的一大经营特色。在家族产业雄厚的资金支持下,各个商业家族不但稳固了他们在各地的商业地位,而且使他们的家族产业发展得更为辉煌。 明清时期,洞庭商帮的家族产业很多,他们之中的很多都成为名扬天下的大商户。
洞庭西山商人家族主要活动于长江沿线特别是荆湘之地。 秦氏家族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据说高邮人龙图学士秦观是这个经商世家的祖先。 宋绍熙年间,秦观的儿子迁到晋陵,成为苏州的秦氏始迁之祖。到了秦观的三世孙秦宗时期,由于他十分喜欢洞庭地区的山水,便在洞庭的西山建立了豪华的消夏别墅。 秦家的后世开始在西山定居下来。此后的秦氏子孙在经商的浪潮中凭借着家族的财力很快就崭露头角,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经商世家。 太平天国运动后,秦氏家族开始向较为安定的湖北迁移。 在迁移的过程中,这个家族并没有因此而衰落下去,反而充分利用了湖北的商业优势进一步把家族的势力扩展。
徐氏家族是西山商人中的一个大家族。 据历史文献记载,徐氏家族的祖先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著名的徐庶。 徐家本来世居开封府,在北宋末年的战乱中逃到较为安定的洞庭西山。 在西山,有煦巷徐、南徐、北徐、东村徐、唐里徐、徐巷徐等不同的分支,人数非常多。 东村徐氏家族有着悠久的经商历史,前后繁盛了数百年,是西山商业家族中势力最为庞大的一支。
西山马氏家族是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 西山的林屋、萧山等地区的居民大多姓马。 最开始,马氏家族是不经商的,家族内的子弟多以耕读为业。 他们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较重,对商业较为轻视。 马氏家族的商业势力是从清朝时期开始发展起来的。 这归功于马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马昆阳。 他意识到光靠读书与农耕是很难立家的,于是就弃儒习贾。他首先在湘楚之地经商数年,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就回乡归养,家族产业由其他的族人经营。在马氏家族内,清朝以后几乎大部分人都开始弃儒从商,经营地都在楚南。但是,马氏家族所经营的商业活动都是一些小本生意,没有形成庞大的商业集团。
洞庭西山的邓氏家族是随宋高宗南渡的邓肃、邓胜兄弟的后人。明清时期,邓氏家族受当地经商潮流的影响开始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这个家族的活动范围大都在长江沿线。
西山蒋氏家族的商业地位最初并不是很显著。 这个商业家族是宋高宗时期南迁的蒋间的后人。蒋间是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洞庭西山。他的11世孙蒋诏中在明正德年间中了进士,任江西道监察御史,从此,蒋氏家族的势力开始发展壮大起来。 清朝时,蒋间的17世孙蒋绘登又中了进士,蒋氏家族在西山开始成为名门大族。因为蒋氏家族子弟在朝廷中做官,他们经商有着庞大的资金作后盾,在遇到困难时又可以凭借着在朝廷做官的官员的影响解决。 到清朝时,蒋氏家族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商世家,多在湖北、湖南等地活动。 蒋家的财富非常多,乾隆年间,有一年洞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蒋氏家族为了赈济家乡的灾民自愿拿出粮食240石。
沈季文是开创沈氏家族经商盛世的先驱。 他在明朝初年就在淮楚间往来,经过几年的经营迅速积累了一定的商业资本,资产大增。 沈季文之后,沈铠接管了家族产业。 他为了发展家族事业曾经“壮游荆襄”。另一位沈家的杰出商业代表沈南溪曾经连续在外地经商30年。此后,沈家又先后出现了沈冕、沈宾、沈棠年、沈九华、沈升等商界名流。这些人通过辛勤的经营活动都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明朝后期,孙氏家族开始有人到荆襄之地去经商。孙炳贩米湖广,恰好遇到当地官府禁止那里的粮食买卖活动,许多运送粮食的商船都被官府查封了。 孙炳并没有灰心,一直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禁令的解除,并为重新扬帆做好了准备。 待禁令解除后,准备充足的他很快就把自己的船队开在了前面,获得了好的商机。 孙大璇兄弟三人到湖广甚至更为偏远的四川经商,在兄弟的团结协力下,没几年就积攒了数万的家资。孙经在湖北的南部经商,他的经商时间长达40年之久。
叶氏家族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的叶焕堂,他率领着自己家族里的男子到湖北经商,西山的家里只留下了一些女子维持。 叶焕堂的商业经营活动很成功,家族势力也由此而发展起来。“缘子孙繁众,所有在楚经营,以及妇幼守家,本房叔侄弟兄等代押”,从中可以看出叶氏族人在湖广经商者相当多。
东山商人家族与西山商人家族相比规模更大。
王氏家族是东山的名门望族。 宋室南渡时,有一位王姓将军,护驾南迁,迁居洞庭东山,为东山王氏始迁祖,后世尊为百三公。 元末明初,东山王氏由务农兴起,“世以居积致产不赀”。 自王鏊中进士贵为大学士后,王氏家族在当地更为显赫。 自此之后,王氏子弟“书香不绝”。这些人大都贾儒相间。 因此,王氏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儒商家族。 这个家族的商业经营活动主要集中在江淮之地。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王氏家族的商业集团大都开始向上海迁移。
东山孙氏家族始于随宋室南迁的承事公。 这个家族迁来东山之后世代为农,偶尔有一些人经营小本买卖。 明中期,孙毅和他的儿子孙永福父子为商,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商业经营活动,孙家的家业开始振兴,成为继王氏而起以山东临清为活动中心的经商家族。 孙家的商业繁荣持续了40年之久,名满天下,海内无不知。 到了清朝初年,孙氏家族开始慢慢地衰落。
席氏家族是东山又一个著名的商业家族。东山席氏的始迁祖是唐末因避黄巢之乱而由关中移家南迁的武卫将军席温。 直到清中期将近千年,家族内有的人以仕宦,有的人以经商分散四方。东山的席姓子孙“群萃州处,蔚为望族,吴中世泽之久长无有出其右者”。明朝的嘉靖年间开始,席森在临清经营布业。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席氏家族的产业已经十分有名了。凡是江南的梭布,荆襄的土靛,往来车船,“无非席商人左右源者”,席氏家族的商业贸易“布帛衣履天下,名闻京师、齐鲁、江淮”。
由于席氏家族庞大的势力,当时临清的人们就以席氏家族来代表整个东山商人。万历年间,席氏联合了东山许、翁、万几大商家,在布业重镇朱家角捐资兴建了慈门寺,后来席端攀还在该镇设置义冢。 直到清朝的道光年间,席家依然还有很多人经商,活动地区在北方的运河沿线。鸦片战争后,随着上海通商口岸的日益兴盛,席氏家族又在上海以买办世家著称于世。
叶氏家族是东山的一个本土家族。 吴越国时期,先造玄公叶逵曾任当时的刑部侍郎,叶家渐渐地发迹起来。 宋朝徽宗时,叶梦得为翰林学士,高宗时为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都守,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东山的莫厘峰下。 叶氏家族族大人多,经商者不断。 他们与人相交,诚实不欺,所以人们都很信任他们,也不忍心欺骗他们。 叶氏家族在当地有着极好的声誉,凡是有人遇到了困难,他们都会出钱出力尽力相帮,好义之声名闻于齐鲁。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叶氏家族的商业经营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家业丧失很多,全靠淮北资产接济。社会再次平定下来之后,叶家的后人叶懋官为了复兴家业,就集资远赴天津贸易,家业复振。后来,叶氏家族的势力一度渗透到上海。 叶氏经商的地域较广,行业较多,而重要据点是江北,特别是淮北一带。
严氏家族是从浙江宁波鄞县迁徙来的。 严氏是东山贾儒相间、经商与仕进迭相为用的一个家族。 严经是严氏家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进人了仕途,官至彰德知府,严家由此发达起来。 但是,后世的严家子弟明确的认识到一人为官并不能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也不可能长久地维持家业,因此弃儒为商的人很多。 清朝末年,仍有很多严氏族人“转物于淮淝间”,有的在上海等地经营钱业、轮船运输业等。
此外,东山的万氏、郑氏、葛氏、刘氏、施氏、金氏等也都是明清时期重要的经商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