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商帮:水路经商的兴起

2019-12-1620:09:48江右商帮:水路经商的兴起已关闭评论

江右商帮在历史上被称为“赣商”。据明末清初散文家魏禧所著的《日录杂说》记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 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

从经商条件上来说,江右商人可谓得天独厚,占尽天时地利。这里拥有便利的赣江水系,可利用当时最具有运力的长江水运;往南,跨过赣粤边界大山,通过隘口,可将货物运至广东,散于南中国;往北,跨过湖广,辐射中原;往东,沿长江而下,江浙尽收眼底;往西,溯长江而上,云、贵、川市场广阔·····江西人也是凭借丰富的物产,利用当时较为发达的运输系统,小本经营,迅速发展起来。

江西是个地少人稠、人口过剩的省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过剩现象又反过来刺激了豪族大户对土地的渴求和兼并,加上官府的繁役重赋,导致大量人口开始靠经商来维持生计。 这也是江右商人众多的一个原因。

在各大商帮中,江右商帮发源比较早。 唐朝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 大量的北方人开始迁往江西的抚州等地。 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是江西抚州经济的大发展时期。 那时,危全讽人主抚州数十年,采取了保境安民、劝课农桑、招徕商旅的政策。 这些政策,使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既完且富”的局部繁荣景象。这种繁荣景象吸引了更多的北方人到那里去谋求生存和发展。

到了宋朝,经过前一代的开发,江西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无论从人口上还是从物产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宋徽宗崇宁元年,全国在册户口数为2026万余户4532万余人,其中江西地区达201万余户,446万余人,占全国户数和人口的1/10。在后来的元朝和明朝中,江西的人口在全国均占有很大的比重。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江西地区在册户、人口数占全国的20%还要多。

此时,江西的境内已经出现了很多商人,他们为江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们的规模尚小,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也没有形成商帮。那时江西的经济虽然有名,但是江右商人在全国还没有很大的影响。 到了元朝以及明朝,江右商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地位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迅速成为我国的一个大商帮。

江右商帮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战争对江右商帮的形成、发展影响很大。 元朝末年,红巾起义爆发,中原地区陷入长期的战乱之中战争是江右商帮兴起的一个重要因素。朱元璋建都南京,设立的第一个省份就是江西,由此可见江西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对而言,东南地区战事缓和,生活较为太平。 明朝在与元军的战争中,都是以江西作为后备资源根据地的。 江右商人在明军的支持下,为了大军的胜利而广征粮草,满足军队的不断需求。

商人的贸易也随着军饷的扩充而不断扩大。随着军队不断向北方推进,江西人又将本地的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行销到中原大地和华南、西南各省。 同时,随着明军的推进,江西也开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向外移民。 这种移民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扩张,使江右商帮在当时能够发展起来。 浩浩荡荡的江右商人便在这个时期逐渐地形成并迅速流向全国各地,占领了广阔的市场,江右商人的队伍和经商范围也随之不断地扩大,江右商帮已经初具雏形。

明朝曾实施严格的海禁政策,给当时的海上贸易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啊,但这恰恰是江右商帮兴起的契机。明初,反明的残余势力和“倭寇在海上的出没影响到新建的明王朝的安宁,明太祖朱元璋颁布了严厉的海禁政策,出现了“片板不得下海”等一系列规定,全面禁绝民间私人海上贸易。 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影响了全国的货物流通方向。 明中期,有些海商不顾政府的禁令,偷偷下海贸易,于是明朝政府就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甚至捕杀沿海商民。 一些实力雄厚的海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建立护商武装,与政府展开了较量。 但是他们的力量与强大的明朝中央政府比起来就显得十分渺小,很多犯禁的海商被官府抓捕或是杀死。 海上贸易成为当时人们禁谈的话题之一。反过来,海上贸易的停滞和萎缩,则促进了内陆贸易的发展。 江右商人利用发达的长江水路运输条件逐渐扩展自己的势力。

明朝时,大部分的国内贸易都是依靠水路来完成的。 运河一一长江一一赣江一一北江这一通道成了明朝时全国贸易的黄金水道。 这条通道横贯南北、连接东西,往来运送货物十分方便。 而江西就处在这个黄金水道的核心位置。 于是,江右商帮在这样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上迅速地发展壮大。这条水道长达3000多公里,仅在江西境内就有1000余公里。 江西在贸易中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为江西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江右商人的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江右商人牢牢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势力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当时,社会上就出现了“无江(西)不成市”、江右商人“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湖南当老板”的谚语。江右商帮得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明清时期江右商人与官府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 明清时期,朝廷靠科举来选拔人才。江西人历来就有着尊师重教、崇尚学习的传统。 因此,每次科举都会有很多江西人中举,这些中举的江西人很快就实现了人朝为官的愿望。 朝廷内的江西官员很多,明代,朝廷上有“朝仕半江西”的说法,政治影响很大。 他们就必然会给江右商人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这给江右商人的经商活动开了很多绿灯。

从商帮势力上来说,江右商帮的势力在全国也很大,但是并没有形成像晋商、徽商那样坐拥巨资、堪与王侯相比的富商巨贾,也没有在商品贸易的某一方面形成独霸市场的垄断局面。这个商帮以人数之众、小本经营、操业之广、渗透力之强为世人瞩目。

明朝时,全国的各大商帮都在北京建立会馆以方便协调,增强商帮势力。 当时,在北京的商业会馆有40多所,而江右商人的会馆就有14处之多,居各路商帮之首。

江右商帮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湖广地区,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湖广地区是江右商人聚居之地,他们所经营的主要是盐、典当、米、木材、药材和布匹等6大行业。 在汉口的各个行业商号中,都有江右商人的商号。岳州府濒临洞庭湖,其“江湖渔利,亦惟江右人”。江西樟树商人多为药材业。 西南是江右商人的又一主要活动地区。 这里的江右商人以抚州商人为最。 抚州大商人艾南英的《天佣子集》记述:“随阳之雁犹不能至,而吾乡之人都成聚于其所。”明代万历年间,在云南居住的人口,有一半以上是江西抚州人。 王士性的《广志绎》记述:“滇云地旷人稀,非江右商贾侨居之,则不成其地。”那时,仅四川各州府内的江西会馆就有200多处。

此外,中部的河南、陕西,南方的两广、江浙及福建等地也是江右商帮的主要活动地区。

江右商帮的兴起,为江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江右商人频繁的贸易往来活动造就了江西本土经济的繁荣。“瓷都”景德镇名扬万里;樟树无药,却成为“药都”,有“药不过樟树不灵”之说;九江雄踞长江之滨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商埠。 江右商帮最为兴盛的时候,江苏一带的社会上流传着“三日不见赣粮船,市上就要闹粮荒”的说法,可见江右商帮的影响力之大。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