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商帮在明朝时期全面兴起并达到繁盛,这种繁盛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历经500年的繁华之后,江右商帮逐渐表现出了一些自身的弱点,再加上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江右商帮的没落也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纷繁的社会环境以及大量外国资本的涌入加速了江右商帮的衰亡。
明朝时期,江右商人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最初,商人的移民给商帮的发展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但是,这种移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逐渐地显露出来。 大量的江右商人在外地定居,严重地削弱了商帮的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久居外省的江右商帮以及他们的后代开始接受当地的传统文化,被当地同化,逐渐与江右商帮失去联系,融入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活。 他们之中甚至有很多人完全脱离了江右商帮,加入当地商帮的行列中。
经商观念的落后是江右商帮衰落的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经商观念并没有跟着发展,不发展就意味着落后。 人数众多的江右商人仍然受到农本商末观念的深远影响,把经商作为农业的一种补充。在积聚了一定的钱财后,很多商人又回到农业的老路上来。 在江西,商人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人们尊崇的还是那些官员和读书人。 那些商贾虽然为乡里做出了很多贡献,如建祠修谱、增置族田族产、救灾赈灾、办学助读、建桥修路及捐粮助赈,但这些义举换来的尊敬远不如官员和文人所受到的尊敬。
在清朝末年编纂的江西《黎川县志》中,凡是在上面留有姓名,有个人传记的全部都是历代的官员和有功名的读书人,没有一个经商之人。尽管在当时,那里也曾经出现过一些影响深远的商贾,但是受社会风气的影响,根本不值得把他们放到县志中去记述。 因此,江右商人即使选择了外出经商之路,也难以摆脱这种传统文化的束缚。
个别不讲经营道德的奸商对整个江右商帮的影响特别大,后果也特别严重。尽管江右商帮中的绝大多数商人都还是十分注重信誉的,但是,有一小部分人却成为了市场上的奸商。 他们不道德经营,视市场规则如儿戏,更谈不上公平交易、童叟无欺,这些人给江右商帮带来的恶劣影响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到后来,有的商人为避免伤害,拒绝与江右商人做生意。官府也有禁止江右商人进人某些地方进行交易的举措,对江右商人的经营活动加以限制。 江右商帮因少数不法商人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而受到集体惩罚,市场空间受到限制。
商业资本没能在发展中扩大和转化成更加先进的资本投资方式也是江右商帮衰落的重要原因。江右商帮大多都是小本经营,因此,商帮存在着资本分散、小商小贾众多的特点。这些商人没有形成庞大的家族产业集团,反而把这些本来就十分微小的商业资本一再地分化,使之更为弱小,逐渐失去了作为商业资本的资格。 江右商人在赚取了利润的时候没有把这些利润转化成商业资本,没有用于扩大经营。 他们大多把这些银钱投向生活性投资、社会性投资,产业性投资极少。 本就有限的商业资本被分化得更为弱小,没有科学的产业投资,就更谈不上向金融资本的转化了。 因为缺乏大资本的支持,江右商人的作为十分有限。明朝嘉靖年间,严嵩之子严世蕃曾经统计过当时社会上的富豪,把家资百万以上的列为第一等。在这第一等人中,寻不到江右商人的影子。
过分单一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行业限制了江右商帮的发展。在江右商帮兴盛的500多年中,大部分都是个体的经营方式,家庭成员的基本分工状况是“男人外出,妻子持家;父兄外出,老弱务农”。这种分工结构在封建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候是勉强可以适应社会的。 但是,随着清朝时期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分工结构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发展的要求。 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后,江右商人的经营方式仍然停滞于个体小本经营,生意也就难做。 小本经营成本不能有效地降下来,江右商人逐渐失去竞争力。
江右商人经营的产品大多都是本地产品,商品种类的单一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他们只能靠薄利多销,赚取微薄的利润来维持经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随着外国列强的侵入,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 由于江西居于中国腹地,有着很强的封闭性,江右商人不能接受新观念,转变投资理念,积极开拓市场参与竞争。 他们依旧沿用原有的经营传统,未能接受新的观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屡屡受挫。
政府对江右商帮的抑制和盘剥加速了商帮的消亡。小商的江右商帮虽然人数众多,但很松散,很容易彼官府欺凌,尤其是那此貪官污吏。他们用各种手段对江右商人进行压制和盘剥,比如利用“官办渗透江右商人的资本,先后有盐业、茶业、瓷业、粮业,甚至有时是布业被官办;利用招商贸易,官家参与,甚至有的官员参与“干股”以实现官控;发布行业或区域性禁令,不准江右商人经营,先后有部分采矿业、药材业被禁;至于利用苛捐杂税,搞敲诈勒索更是数不胜数。 江右商帮既松散,又无足够的力量与官府周旋。 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红顶商人”,江右商帮在官府的多方压制和盘剥下,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由于这些社会因素和江右商帮自身的弱点,鸦片战争之后,江右商帮的衰落迹象一下就显现了出来。 江右商帮出现了群体萎缩的迹象。明代,江西会馆在北京有14所,清末时竟无一所。鼎盛时期,江右商帮经营区域遍及全国各地。不论是湖广、福建,还是云、贵、川,都有江右商帮的活动,有“无江西人不成市场”的说法。 鸦片战争以后,江右商人的大规模出省经营活动几乎不再见于史料。
经历500余年的繁荣后,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江右商帮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到民国时期,历史上已经找不到关于江右商帮的记载了。 至此,这个商帮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