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商帮:一门风雅临川李

2019-12-1619:54:19江右商帮:一门风雅临川李已关闭评论

临川的李氏家族是江右商帮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在当时有着“一门风雅临川李”的说法。

李氏家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唐太宗时期李世民的第十四子曹恭明王李明。 李氏家族世代在江西的临川定居,但在随后的几个朝代中却没有什么显赫的人物出现。 直到清朝的康熙年间,临川的李家在雍正以及以后的200年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 加这个辉煌的创造者就是清朝的盐业大亨李宜民。

李宜民可以说是一个白手起家的典型,也是江右商人小本起家的代表。他生于康熙四十三年,自幼丧父。 因为家境的贫困,李家没有能ヵ把他养大,就把他交给了一户外姓人家收养。 等到李宜民年龄稍微大了一点,可以料理自己的生活了,就到湖北学习经商。 最初,他只是从最底层的工作干起,做学徒,帮助师傅做一些扫扫地、打打水之类的活计。但是,他是一个非常有心的人,在那里学到了不少生意经。 到他认为已经可以自己经营生意时,就尝试着做了一些小本的买卖,但是都很不成功,基本上没有赚到什么钱。

后来,李宜民靠着“笔一枝,伞一柄”,不远万里、孤身一人来到广西桂林偏远的地方去谋生。 初到桂林,他靠在集市中为人们代写书信或日常文书以维持生活。 凭着一笔工稳秀致的欧体字和精确无误的计算特长,他逐渐赢得了人们的好感和信赖,并因此结识了几位朋友。 他与这几位经商的朋友一起往来于桂南太平府地区,贩运一些土特产品来挣钱。 但是,这些钱与李宜民的预定目标还差得很远。

由于不适应广西地区潮湿的自然环境,贩运货物没多久,那几位朋友就先后染上了“瘴气”的病疾。李宜民由于身强体壮、年轻,自幼生长在贫苦的人家体质好而幸免。那几位朋友没过多久就都死去了。李宜民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商人,他把赚来的所有钱财给那几个朋友买了棺椁,并把他们的遗体运回老家。

他的人品和办事能力很快得到了当地官府的赏识,于是就在州县衙门中担任了掌管文书的书记,处理官府之间的往来公文。 康熙年间,清政府在广西发动了镇压“古州蛮”的战事,在地方官的推荐下,李宜民协助转运军饷。 他凭借着自己的卓越才能使军饷的运送十分顺利,既保证了时间又保证了质量和数量,官府对他更加偏爱了。

雍正元年,由于广西地处偏远,运输盐业的商人由于资本有限而发展得比较缓慢。 那时,广西的盐都是经由广东运送过来的,一路上,要翻越许多崇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商人都没有能力像内地的商人一样承办大规模的食盐贩运业。 由于食盐运输的不便,广西经常出现食盐短缺的现象,“民有淡食之苦”。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广西总督孔毓珣就奏请朝廷干脆把食盐收归官办,各地设立崇运司。 雍正皇帝批准了这项建议,由此给了李宜民一个崛起的时机。

广西的官员们认为李宜民办事老成练达,能与官府合作,委托他协助办理有关事宜,李宜民开始了他的盐业生涯。 不久,桂林、柳州、浔州、太平、镇安等地的食盐运销,均委托他来担任,李宜民实际上已成为官府在广西的最大盐业代理人,家资日丰。

乾隆二十三年,广西的地方官府规定盐价要比往年减二厘。 商人的利润空间大大减小,有很多商人就开始退出了贩盐贸易,致使盐引销售总是达不到规定的数额,府库屡有亏空。广西再次陷人了食盐危机。于是,乾隆二十五年,广西的地方官府奏请朝廷取消食盐官办,招商销售。 告示发出去了,却没有一个商人前来应征。 原来商人们看到朝廷这样的举动大都跃跃欲试,但是心里又有很多疑虑想再等等看看形势,就暂时没有人敢来应征。 李宜民在那里的盐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名声极好,广西的商人就奔走相告说带头应征的人“非宜民不可”,并推举李宜

在李宜民的周密计算下,他详细地推算出了这种商业行为的可行性,并准确地计算出了官、商所得利益。 有了这样的保证,他就组织百余艘船舶在江河海上进行运输。 在李宜民的带动下,各地的商人纷纷加人了贩运食盐的行列。

后来,官府加大了对盐商的税收,使那些小的盐商无法应付,因此又有许多盐商退出了市场。李宜民抓住这个时机,迅速把自已的势力扩充到全部的食盐贩运领域。 于是,广西的食盐基本上由李宜民独资运输。他也因此而获利百万。

李宜民十分注重官府在经商活动中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只要和官府搞好关系,不但可以得到许多优惠政策,还可多几层保护伞。 于是,在承办盐运销售中,李宜民与官方来往甚密。 他由一个私商演变成官商。“不二十年,致富百万”,跃为桂林首屈一指的巨商富贾。

李宜民在广西一带经营盐业达数十年,由一个贫寒商贩,发展成拥有家财万贯的官商,是雍正、乾隆时期广西有名的巨富。 他时刻不忘贫穷时的窘境,致富后乐善好施,认为“物聚必散,天道然也。 且物之聚,怨之丛也。 苟不以善散,必有非理以散之者”。 于是,他捐资修葺祖祠,购置义田,修建学校和公共场所,经常寄银两接济亲族中穷苦者,对无力婚嫁、孤寡无依之人,给予鼎力相助。乾隆十九年,广西梧州发生大瘟疫,他慷慨解囊收殓那些荒郊野外的死者,并做好标志,以便死者亲属认领。

此外,他还在桂林修建学宫,接受那些长期旅居在桂的乡人子孙攻读诗书,并送其返乡参加科举考试。 乾隆五十五年,他捐千金重修被大水冲垮的雉山太平桥,并改名为“长宁桥”。乾隆五十七年,他又捐资5000多两白银,倡议修复桂林隐山东麓的僧舍-华盖庵,并将《金刚经》、《大悲咒》等佛经刻石嵌于佛堂内壁上,塑观音大士和十六尊者像供于寺中。乾隆五十八年,他对年久失修的开元寺、虞山舜庙进行修缮,并建大厦为厝殡所,由僧徒掌管。 李宜民的善举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当地的人们都非常敬重他。

李宜民在经商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了清代盐商的弱点,就是带有严重的暴发户倾向。 于是,他致富后竭尽全力提高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实现具田富商巨贸向缙绅士族的过渡,并培养出了许多在文学界和政坛显赫的名人。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家族的地位,他采取“捐输议叙”的方式,为其子李秉礼捐了一个刑部江苏司郎中的顶戴。 他以及他的后人们十分注重对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不惜花费重金延请江浙、广东十几位名师、名画家来桂开设家馆,名塾师朱凤梧、邓显鹤,名画师孟丽堂、佘文植、居巢、居廉等都先后常住李家。 李家还与当时社会上著名的山东高密名诗人李宪乔、广东大诗人张维屏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李家的宅院中,还有专门款待过往名人雅士的房屋。瓷理

经过李家两代人的努力,李家的第三代终于开始以文化素养名扬全国。李宗瀚于乾隆五十七年考中进士,官至工部侍郎。

李氏家族在桂林诗、书、画界都有一定的名气。 李宜民擅长书法,李秉礼善作诗,李秉钺善书画,李秉铨以画墨兰闻名,李秉绶以画兰竹最有名。李家的后人们在文学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其中尤以李秉礼、李宗瀚、李秉绶成就突出,最具影响,并称“诗书画三绝”。因此,史书上说“李氏一门风雅,为当时桂林之冠”.

嘉庆年间,李家的产业开始出现了下滑的倾向。李氏家族却花费巨资在家中营建了巨大的园林,如湖西庄、拓园、李园等,有“园林半城,富比王侯”的说法。 收入的渐少,支出的增加,再加上商业环境的变化,终使李氏家族走向没落。道光年间,曾经的李氏家族已经成为一段繁华的历史。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