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商帮:多彩的商人构成

2019-12-1619:55:18江右商帮:多彩的商人构成已关闭评论

江右商帮中商人的构成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弃农经商的人,另一类是弃儒经商的人。

弃农经商的江右商人从商的原因较为单纯。 张瀚的《松窗梦语》记载说江西“地产窄而生齿繁,人无积聚,质位勤苦而多贫”.明朝王士性的著作中也记载着江西农民“江右俗力本务啬,其性习勤俭而安简朴盖为齿繁土瘠,其人皆有愁苦之思焉。 又其俗善积蓄,技业人归,计妻孥几口之家,岁用谷粟几多,解橐中装籴入之,必取足费,家无困廪,则床头瓶罂无非菽粟者,余则以治缝浣、了征输,绝不作鲜衣怒马、燕宴戏剧之用。即囊无资斧者,且暂逋亲邻,计足糊家人口,则十余日又告行矣”。从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江西农民弃农经商的主要原因就是靠农耕已经不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江西人口众多而土地渐少。

人口的众多一方面来自于江西本土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而迁移到江西居住。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技术本来就十分落后,而土地却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而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农民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再发生一些战乱或自然灾害,农民们的生活就更惨了。地里产出的粮食根本不足以维持温饱。 于是,被逼无奈的江右农民开始走上了靠经商谋生的道路。但是,他们的经商是有着不确定性与间歇性的。当外出经商赚得的钱财可以维持家里的正常生活,这些外出的商人就会不再出去经商了。等到积蓄下来的钱财花光了,他们才又踏上外出经商的道路。

农民是江右商人的一个重要组成因子,在总的江右商人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明清时期的江右商人中,有至少60%是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发展来的。 这些人最初因为生计所迫而不得已放下了传统的农业,从事被称为末业的商业。 但是,这些人在内心里总是看不起商人,也就十分不愿意长久地经商。

导致家贫除了上述的人多地少的原因外,还有许多个别因素。那些父母双亡的人很早就开始走上了为商的道路。 他们一般年龄都非常小,在父母死后没有什么谋生的技能,又得不到亲戚或乡人的照顾,就只有做一些小本买卖。 万年县的大商人方之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商的。他的父母死后,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他的那些亲戚又都十分讨厌他,谁也不愿收养这个可怜的孩子。 方之泽连饭都吃不饱。 但是,他这个人很有骨气,看透了世态炎凉之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他从小本生意起家,经过多年的辛苦经营,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翁。广县的富商周维新,3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也丢下他而改嫁。 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他只得依附在出嫁的姐姐家讨口饭吃。他长大后,就开始独立外出做生意,后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有的农民弃农经商则是自觉地承担起养家糊口责任的。 崇仁县的聂瓘,在家里是长子,父母先后都离开了人世,于是他就自觉地担负起抚养弟弟妹妹的任务。为了能让他们吃饱,他背着煤炭到集市上去贩卖,赚钱来养活家人。

还有一类农民是因为家境贫困在父母或妻子的劝导下经商的。丰城县的徐文豹,自幼丧父,家里没有什么可以吃饭的产业,于是他的母亲就命令他外出经商维持家用。 金溪县的徐廷辉,17岁时就在寡母的劝说下外出经商了。 在明清时期的清江县,出现了“穷家子自十岁以上即驱之出,虽老不休”的经商局面。

有的商人由于家境贫寒在幼时就跟着父母做一些小生意,长大之后继续经商谋生。丰城县的熊登轨由于家境贫寒在很小的时候就随着自已的兄长一起靠卖柴火来奉养母亲。 长大后,熊登轨就经常带着货物到四川地区去贩卖。 他幼时的卖柴火经历为成人后的正式经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清朝学者王骥清楚地记载了江右商帮中一名小商人弃农经商的从业之路。曾汉茂家里一共有6个兄弟,他是长子。因此,他也就分担着更多的维持家计的任务。 他最开始是以农耕为业的,菲每年田地里打下来的粮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但是,随着家里人口的不断增加,靠种田再也不能让全家人吃饱了。 看着饥肠辘辘的弟弟们和白发苍苍一身疾病的母亲,他心里十分忧虑,却一直也想不出能够发家致富的好办法。他想外出谋生,可是母亲又没有人照顾。

于是,他整天在痛苦之中挣扎。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神告诉他说你现在每天这样辛辛苦苦地种田,也不能维持家里的生计。 你为什么不换一种方法,到离家较近的地方去做生意,那样不是既可以照顾母亲又可以赚取家资吗?曾汉茂一下子就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他以为这是上天显灵给他指出的谋生之道,就决定弃农经商。他向亲戚、邻居借了一点本金,在附近做起了豆制品生意,每天早晚在村镇间贩卖。 在生意的空当,他可以及时回家照看母亲。 就这样过了几年,曾汉茂的家业渐渐地兴盛了起来。

这段记载说明了江右商人弃农经商是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的。他们最终克服了古代传统“父母在,不远游”思想观念的束缚。 他们迈出弃农经商的脚步实属不易。

江右商帮第二个主要组成部分就是那些弃儒经商的文人。 这些文人从商也是在许多原因促使下完成的。

这些文人有的因为家贫,再也没有能力读书了,为了生计他们就只得经商。 这些人中,有的是自发的,有的是在家人的劝说下被动接受。赣县的大商人兰玉田自幼就聪明好学,本打算考取功名。但是18岁那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因为要奉养母亲,他就只好经商赚钱。秦和县的萧朝赏本来有着中举人的潜力,但是也因为家庭的牵累而只得放弃了。清江县的聂如高几岁时就立下了进军仕途的志向。到十几岁,他已经对古今历史无所不通,眼看着就到了赶考的时候。可是,由于家贫,他连饭都吃不饱,于是萌生了经商的打算。 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经商之后利用自己的才能很快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商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的商业贸易活动遍及楚南的广大地区,成了著名的大药商。 在江西的地方文献中,这种文人弃儒经商的例子很多。

有的文人从商是因为家族内的几代人都读书企图获得功名。可是,这种愿望几代人都没有实现。 光读书是赚不来任何钱财的,于是这些家族就开始衰落。 后人大概看透了科举的利害,就决定弃文经商了。有的文人是在科举中屡试不中,就厌倦了,改向从商方面发展。还有的文人出生在经商世家,为了继承家族产业,他们只得放下自己的理想去经商。 他们大多自幼即随父兄习商,积累了一定的从商经验。 自己经商时,大多都能够把家族产业发扬光大。 临川县的邓理幼年随父行商,父亲死后,他就子承父业。 在他得力的经营下,家里越来越富裕了。无论是农民的弃农经商还是文人的弃儒经商,绝大部分都是由家贫引起的,因此,借贷也成为江右商人最主要的资本来源。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安于小富即安现状的江右商人没能形成大的商业集团。 在经商所赚钱财还完借贷之后,就会带着积聚下来的钱财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之中。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