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徽商的精神都闻名天下,成为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 这些精神不仅造就了几百年的商业繁荣,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伟大的商业形象。
徽商的吃苦精神可以说在商帮中首屈一指。 这种精神的形成与徽州独特的地理和生存环境是分不开的。 可以说徽商是不得不被动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徽州地处山区,古时人们不仅行动不便,就连赖以生存的基本要件-一耕地都十分稀少。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徽州人民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当他们实在无以为继时,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走出去。 的确,走出徽州就能到达外面的大世界,那里有苏州、杭州、扬州等堪称人间天堂的城市。 但是,这些城市里的繁华与这些初来乍到的徽州人没有一丝的联系。 他们并不因为来到大城市就不会再挨饿,也不会因为身处繁华的街市就会有温暖的衣服穿。 外出经商就意味着远离家乡,到异乡去漂泊。 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他们要翻过一座座崇山峻岭,渡过一条又一条大河。
在漫长的旅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要忍受饥饿的煎熬,会遇到寒冷的考验。 即使旅途一切顺利,他们到达了预定的地方,但是那里并不一定就会接纳他们。 他们要么就只能在船上安身,要么就只能到便宜的旅店过夜,在思乡的愁苦中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若是生意顺利还好说,若是生意不顺利,甚至遇到亏本、倒闭的情况,他们还要面对债主的逼债和家人的责怪。
在这样苦难重重的环境下安下身来,并且在我国的商业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笔,若没有顽强的吃苦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 我国明清的小说就反映了徽州商人苦难的经商之路。 在冯梦龙的《初刻拍案惊奇》中有《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一卷,上面就写了一个年纪轻轻,只有24岁的徽州商人带着家资出门经商。 在旅途中,由于天色已晚便来到了燕子矶弘济寺借宿。 这个年轻人是一位心地非常善良的人,他见到寺庙的院落、房屋都已经十分破落了,就动了恻隐之心,决定从自己经商的本金中拿出30两银子来修缮寺院。 他把这个打算告诉了寺庙里的和尚。 谁知,和尚听了年轻人的打算后不但没有丝毫的感激,还见财起意,想把他的银子全部据为己有。
于是,夜深人静之时,这个和尚便趁着年轻人熟睡之机把他杀害了,翻出了包裹,把里面的500两银子全部装入了自己的口袋。 这位本来想到外地谋求发展的年轻人不但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连性命也搭了进去。虽然这只是一个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但是却能反映出当年徽商创业的艰难。 在那个时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图财害命的事情时有发生。徽商因为生意的需要随身携带着大量的金银,自然就成为那些心怀不轨的人的首选目标。
在真实的历史中,也有很多关于徽商能够吃苦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明朝时,大商人李魁在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之前,家境十分贫寒,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是他因为受到社会上轻视商人的传统影响而迟迟没有做出经商的打算。 眼看着家人跟着自己饿肚子,他百感交集。李魁想:我堂堂一个男子汉大丈夫难道真的连养家糊口的钱都赚不到吗?经商一直是被文人雅士鄙视的行为,但是因为生活所迫,也只能走上这条路了。有了经商的打算,李魁便与自己唯一的亲人-祖母商量了起来。祖母虽然不愿意孙子去经商,但是除此之外又没有其他的办法就只好同意了。 可是,祖孙俩又为经商的资本发起愁来。 家里是一点积蓄也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换钱。
于是,李魁只好决定把唯一的财产一一自已家里的一间房子卖给别人来换取本金。但是,他家的房子已经十分破旧,与买主好说歹说才给了10两银子。 拿到这来之不易的本金,李魁热泪盈眶,下定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经过一番仔细的考虑之后,他决定到南京去经商。 于是,他便拿着这10两银子,草草地收拾了行李出发了。为了节省资金,李魁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甚至连旅店都舍不得住,在墙角里或是破庙中栖身。 到南京之后,他依靠着仅有的本金起家,不怕辛苦劳累,生意终于有了起色,手里的钱也一点一点积攒了下来。 就这样过了几年,他渐渐把小本生意做大,并最终能够买田置地了。
江才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徽州歙县人,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不好,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和哥哥做一些小生意来维持生计。但是,这些小生意所赚的钱除了能维持他们兄弟的温饱外,就再也没有剩余了。江才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长大,并娶了妻子。 他经常在没人的时候感叹:自己想安安稳稳地种田,可是家里又没有多少田地,种田打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的。 自己想好好地做一番大生意,可是又没有本金。这怎么办呢?他的妻子听见了,便劝他道:咱们乡里十个男子有九个人都外出经商去了,生活都过得红红火火,怎么就你不能去经商呢!若是没有本钱的话可以把我的嫁妆卖了。 于是,在妻子的支持下,江才拿着用嫁妆换来的微薄本金出去经商了。 江才在经商时十分吃苦,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尽量不去雇用别人,再加上自小就锻炼出来的商业头脑,没过几年就积聚起来了很多钱财。
徽州商人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吃苦耐劳,他们的开拓精神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徽商是一支不断开拓的商业团队,当第一批人走出徽州,获得成功之后,就不断有徽州人陆陆续续地走了出来。他们经商的范围越来越大,商路越来越多。 明朝时,徽商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各地。
我们从明朝嘉靖时期徽州的著名商人许秩身上就可以看出徽商的开拓精神。许秩的经商之路十分曲折。 他年轻时到河北经商,可是正赶上那里闹饥荒,商业十分萧条。 许秩只好带着本金又回到了家乡。接着,他又先后来到了福建、广东、兖州、冀州等地,在这些地方往来贸易。10余年之后,他已经是一位十分富有的大商人了。 但是,许秩并不因取得的成就而满足,他要去开拓更加广大的市场。 他又在山东青州、湖南、北方地区之间来回往复地做生意,赚了很多钱。从他第一次出门经商算起,20年之后,当他再次从山东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成为当地最富有的人了。
可是这次回家他只待了短短的2个月,便又做好了出门的打算。家人和亲朋好友都劝他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财富,就应该好好在家安享晚年,没必要再去经历艰难险阻了。许秩不赞同这个想法,他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多出去闯一闯。于是,他又一次告别了家人,踏上了外出经商的征程。一天,他在研读《货殖传》的时候又受到了启发。他在上面看到一些介绍四川的文章,便决定去看一看。那时的交通十分不发达,而四川又是天下闻名的“蜀道难”。许秩没有被这些条件吓倒,坐船顺着长江逆流而上,不仅饱览了著名的长江沿岸风光,在回程时还运回了许多四川特产,获利很多。 他对自己一生的走南闯北十分满意,说道:“男子生而桑孤蓬矢以射四方,明远志也。 吾虽贾人,岂无端木所至国君分庭抗礼志哉!且吾安能效农家者流,守镒基、辨菽麦耶?”
许秩的开拓只是千千万万徽州商人开拓精神的一个缩影。后来,随着商业的扩大,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在国内发展自己的商业了,开始向国外拓展商业活动空间,发展对外贸易。
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政策十分保守,还制定了严格的海禁政策,但是徽商还是大胆地出去闯世界了。 徽州歙县的许辰江、许本善是较早在江浙沿海从事海上贸易的人。 我国的文献中就记载着许辰江“航大海,驾沧江,优游自得,而膏沃充腴,铿锵金贝,诚古逸民中之良贾也”的事迹。之后,“许村四兄弟”将海上贸易做得更加红火。 他们曾经到泰国、马六甲一带经商,把葡萄牙商人带到中国,又前往日本贸易,把日本商人带到中国,逐渐形成了实力强大的海上商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