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节因素套利
这是商品期货市场中最常见的套利方法的一种。
农产品固定的生长、收获季节周期,金属等其他商品的生产、使用周期的存在,使得商品期货价格在一定时间(如一年)内具有相对固定的价格波动规律(这种波动与市场长期趋向的叠加构成了市场运动的具体形态),从而使不同季节的期货合约的价格表现有强有弱。
季节因素套利包括:
(1)同一商品不同合约间的套利以大连黄大豆期货为例,由全球黄大豆季节性生长规律所决定,各合约季节性强弱顺序依次为:
9、7、5、3、1、11月。市场也普遍有买入9、7、5月合约,同时卖出1、11月合约套利的操作习惯。 但是,我国黄大豆价格受进口量影响较大,而近年南美的产量赶上美国,南美黄大豆上市时节在四五月份,集中进口到港的时间在6-8月份,这样会对国内9月黄大豆期货合约价格形成压制作用。
(2)不同商品的同期合约间的套利
美国小麦一般在7月份收割,而玉米在10月份后收割,因此许多年份的7月份,CBOT小麦价格走势比CBOT玉米价格弱,因此在CBOT市场中,买入玉米卖出小麦的套利操作成为典型的不同商品同期合约的季节因素套利。
国内市场中,黄大豆和豆粕的同期合约套利也比较普遍。 套利的依据主要是,黄大豆和豆粕的消费旺季出现的时间存在偏差。
2.持仓费用套利
这是同市场同商品不同合约间的价差套利操作。 在匡算好仓储费用、交割费用、资金时间成本等费用总和的基础上,进行买入近月合约同时卖出远月合约的套利操作。 该套利交易以对冲平仓或者实物交割的方式,赚取合约间价差超出仓储费用成本的差额利润。 需注意的是,如果出现近远月合约交割政策不一致或交割品质不一致,则不能进行此种套利。
3.进口费用套利
所谓进口费用套利是指当某一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商品在不同国家的期货市场价差超过其进出口费用时,可以进行跨国际市场的套利操作。 进出口费用一般包括关税、 增值税、报关检疫检验费用、运输费用、港杂费等。 完成交易的方式可以是对冲平仓,也可以是实际进口交割。
在国内期货市场中,当美国黄大豆进口成本价格远低于连豆期货价格时,即可进行买入 CBOT黄大豆合约,同时卖出大连黄大豆合约的跨市场套利操作。 由于国内黄大豆市场投机性比较强,每年过分偏离美盘的走势总有两三次。
在进行进口费用套利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交割标的物必须一致,二是尽量不要进行反向套利(对于进口商品尽量不进行出口套利,对于出口的商品,尽量不进行进口套利)。
4.实物交割式套保
实物交割式套保的实质是跨期现市场的基差套利交易。 在商品产地现货价格确定的情况下,在匡算好运输费用、仓储费用、交割费用、资金时间成本等费用总和的基础上,进行购入现货(或者预定现货)同时卖出相应的期货合约的套利操作。
该方式以实物交割的方式,赚取期现价差超出运输、 仓储、交割成本的差额利润。 在国内目前的黄大豆、小麦等期货市场中,这种以费用匡算为依据的实物交割式套利操作很是盛行。但需要注意的是,交割方面是否存在种种限制。
5.压榨关系套利
以连豆市场中的黄大豆、豆粕跨品种套利为例,由于豆粕、豆油是黄大豆的下游产品,在一定的时期内三者之间的价格关系是相对稳定的。
理论上,如果以DCE市场上的黄大豆、豆粕价格及豆油期货价格计算出来的压榨利润值过高或过低,即可进行黄大豆、豆油、豆粕三者间的套利操作。
目前在 CBOT市场中这种套利操作被广泛使用,包括压榨利润套利和油比值套利两种。
6.替代关系套利
在一定时期内,某些商品间由于在使用上可以相互替代,因此通常存在相对固定的比价关系。 比如说,玉米与黄大豆在饲料用途上可以替代,当玉米比黄大豆的相对价格过高时,种植者将选择多种玉米,消费者将多选择黄大豆,使玉米的供给相对增加需求相对减少,从而提高黄大豆对玉米的比价,反之亦然。
推而广之,当任何有联系的商品间的比价由于偶然因素超过历史较高水平时,均可在期货市场上对其进行套利。
在黄大豆、玉米、小麦之间,铜和铝之间,甚至在金属和橡胶之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能进行比价关系套利操作。
7.市场时差套做
所谓套做是指利用市场同商品之间的暂时差价,在一个市场上以低价买进,而几乎同时在另一个市场上高价卖出的交易过程。 这种套利操作的依据在于交易对象的同质性。
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日经指数同时在新加坡市场和大阪市场交易,由于时差的存在,信息在两市场间存在不公平流动,从而同一时间的两地市场价格常常出现轻度偏离,不少投资者都曾热衷于这种无风险的套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