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商帮:红顶商人胡雪岩

2019-12-1619:34:43徽州商帮:红顶商人胡雪岩已关闭评论

徽州商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与官府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他们利用官府的势力拓宽商业渠道、增加竞争力、取得一些商业特权。 在亦官亦商的发展道路上,徽州商人很快发展起来,与晋商在市场上平分秋色。 但亦官亦商的发展道路也是导致一些徽商走向衰亡的原因。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胡雪岩是安徽绩溪人,是整个徽州商帮的代表人物,因为与当时的清政府有着特殊的关系而被称为“红顶商人”。 他创造了一个白手起家的商业神话,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他还是一位极为爱国的商人,曾经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但是最终因钱财散尽,含恨而终。

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形容胡雪岩的经商史再适合不过了。胡雪岩经商的成功与他的官职有着重要的关系。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官商关系,他成为清朝政治势力斗争的牺牲品。

幼时家境贫寒的胡雪岩曾经帮人放过牛。为了养家糊口,身为长子的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到杭州的信和钱庄做学徒。在3年的学徒生涯中,他从最低级的扫地、倒尿壶等事情做起,渐渐地学到了很多商业经验。 他丝毫不为自己身份的低微而自卑,这种身份反而刺激了他的求知欲。在学徒时,很多与他一样的人都忍受不了师傅的打骂以及繁重的活计。 可是,胡雪岩硬是一声不吭地坚持了下来,并因踏实、勤快得到了师傅以及老板的赏识。3年师满后,胡雪岩被老板留了下来,成为钱庄的一名正式伙计。 他打理生意头头是道,钱庄的生意因此更加红火起来。老板对这个年轻人更加满意了。

但是,始终有一件事压在老板的心头,无法释怀。 这就是钱庄的继承人问题。 他一生无子,也就没有继承人来承袭他的事业。 眼看着自己一生的心血不知落人谁的手上,他十分着急。在对胡雪岩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后,他认为这个年轻人为人正直,事业心很强。 与其让财产落人他人之手,还不如传给这个伙计。 于是,在他临终之时,就把这个钱庄交给了胡雪岩。

接手饯庄之后,胡雪岩更加辛苦地经营起了钱庄的生意。 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他把伐庄改名为阜康钱庄。 经过几年的经营,他已经成为杭州城内一位知名的富商。 但是,此时胡雪岩的生意还只局限在杭州及其附近的地区,与他后来组建的庞大商业王国还相差甚远。

“仁”是胡雪岩的一个重要经营之道。一年中秋,胡雪岩去找借贷捐官未成、欠下一屁股债的徐疯子催一笔500两银子的老债。然而,这次讨债并没有成功。 当他找到徐疯子时,看到他正在被一帮债主恶狠狠地追打。 胡雪岩看到徐疯子已经奄奄一息,就上前劝阻,没想到反而被这些人打了一顿。 徐疯子被追到河边,因为觉得实在走投无路就投河自尽了。胡雪岩不忍他死了也得不到善终,就把他的家收拾了一下卖了几两银子,自己又添上了一部分,为徐疯子办了丧事。 胡雪岩认为,虽然那500两银子的账是要不回来了,可是这样做可以给信和钱庄树立良好的声誉,会使更多的人来信和进行交易。 他的善举果然得到了回报,后来,徐疯子的一位亲人得知这件事情后,就把那500两银子还给了信和钱庄。

在胡雪岩的发家史上,有一个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王友龄。 在道光年间,他就已经捐了浙江盐运使,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进京,一直都没有得到重用。 胡雪岩在与王友龄的接触中察觉到他可能是一位前途十分远大的官员,便决定在他身上做一笔投资。 他资助了王友龄500两银子,让他进京托关系取得个官职。

胡雪岩的眼光果真十分独到。 王友龄在进京途中与在朝廷中任侍郎的好友何桂清相遇,并在他的举荐下做了粮台总办。 发迹之后的王友龄并没有忘记苦难时期胡雪岩的帮助,对他的钱庄事业大加资助。 随着王友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其他行业的店铺。

尝到了有官家保护的甜头,胡雪岩就更加注意与官员们建立起关系来。“庚申之变”成为他事业大发展的起点。在那一年,胡雪岩处变不惊,暗中与军界的一些重要官员搭上了关系。于是,大量的军饷、募兵经费在他的钱庄流入流出。 他的商业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此时的王友龄还为这位恩人锦上添花,将“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全权交给胡雪岩负责。 这样,胡雪岩几乎掌握了整个浙江一半以上的战争费用,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862年,胡雪岩官场上的靠山王友龄因为战争失败而自缢身亡。他赶忙又重新物色新的靠山。 此时,左宗棠经曾国藩保荐继任浙江巡抚,他的部队在安徽时就已经有5个月没有发过军饷了,有很多士兵都因此而饿死了。这次进兵浙江,拖欠军饷的情况不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左宗棠十分苦恼。 胡雪岩因为急于寻找靠山十分关注官场上的动向,他得知左宗棠军中的情况后,就决定一定要牢牢地把握这个机会。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给身处困境的左宗棠部队雪中送炭,在战争中仅仅用了3天就筹齐了10万石粮食。 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胡雪岩的才能很快得到了左宗棠的关注与赏识,在这次筹粮之后被委以重任。从此,有了左宗棠这个靠山,胡雪岩的生意做得更大了,频繁地往来于宁波、上海等繁华的对外通商口岸。 当他看到外国人在中国享有的特殊地位之后,就与他们加强了联系,尤其与那些外国军官关系甚密。为了更好地得到左宗棠的信任,他还通过外国朋友为左宗棠训练了一支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

左宗棠西征的胜利也与胡雪岩有着重要的关系,为成功收复新疆,结束阿古柏在新疆10多年的野蛮统治奠定了基础。那时,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奉命出关西征。 可是西征军的军饷却一直没有筹齐,虽然朝廷把这项任务交给各省来共同完成,但是由于军饷数目太大,各省的财力也十分有限,根本不能按时筹齐。 无奈之下,左宗棠想到向洋人开办的银行借款。 他本人对这些商业上的借款事宜不甚了解,便请胡雪岩全权负责这件事。

领命之后,胡雪岩立刻通过自己的一个朋友找到了英国渣打银行,准备向他们借款。 但渣打银行与他在利息等一系列事宜上不能达成一致。胡雪岩只好暂时把这件事放下。 后来,他对渣打银行的总经理及银行的内部事宜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在后来的谈判中很快就说服了企图想趁机敲诈一笔的总经理。 双方在利息、还款期限等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有了充足的军饷作后盾,左宗棠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在整个西征的过程中,胡雪岩代表西征军先后共向外商银行借款6次,累计金额为1870万两白银。 在当时,能够挪动如此巨大数额款项的人整个清朝恐怕也只有胡雪岩一人了。

1878年,左宗棠的西征取得了胜利。 为了感谢胡雪岩对西征做出的贡献,他向朝廷请旨,请求朝廷“破格优奖,赏(胡雪岩)穿黄马褂,以示优异”。 当时软弱无能的清政府也把胡雪岩看成是一支可以依靠的力量,便准予了这个请求。 那时,清朝的“黄马褂”只有皇帝身边的侍卫人员或建有特殊功勋的大臣才能穿。从此,胡雪岩除了有头上的红顶保护外,又多了一件黄马褂,权力、地位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清朝几百年历史中,有很多富商为了经商的方便捐官戴“红顶”,但是像胡雪岩一样既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只有他一人。

与胡雪岩辉煌的商业经营相媲美的是他“为富且仁”、乐善好施的义举。同时,这些义举为他带来了更多的生意,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胡庆余堂”药号的开办就是他所做的众多义举中的一项,广为后世所称道。“胡庆余堂”药号的由来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但是,无论是哪一版本,药号都是因为胡雪岩的“仁义”创办的。 有一种说法是,有一个姓胡的老太太生了病,但是由于贫穷没有钱治疗,病情一度恶化。 无论她怎么祈求药店老板施舍给她一点药,都没有成功。

胡雪岩听到这个事情后,对那些毫无怜悯之心的药店老板的做法十分痛恨,一怒之下就决定自己开办一家药店,即使穷人买不起药,也可以免费赠送给他们,以解燃眉之急。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一次胡雪岩生了一种小病,就在街市上的一个药店里抓了些药回来。 可是,他吃了这些药后,病情一点也没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 胡雪岩找到一位懂医术的朋友帮忙查看所抓的药,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原来,他所抓的那些药竟然有好几味是以次充好的药材,根本起不到什么效果。 于是,他就去找那家药店老板,结果不但没有得到他们的道歉,反而被奚落了一顿。 胡雪岩十分气愤,就自己开办了一家药号。 他的药店从来没有出现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情况,而且童叟无欺,很受社会欢迎。

其实,从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出,胡雪岩开办胡庆余堂药号与他所受的杭州悠久的中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早在1875年,浙江地区战乱频仍,疫病时有发生,社会人口的死亡率大大增加,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胡雪岩看到当时的形势十分忧虑,便决定开办一家药店来救死扶伤。“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都是他遍请江浙名医研制出来的,免费赠送给朝廷的部队和那些患有疾病的贫苦人民。 随着胡雪岩商业事业在全国的繁荣,他还把救死扶伤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范围内。 胡庆余堂先后推出了14大类新药,并免费赠送民家必备的辟瘟丹、痧药等药品。

胡雪岩救死扶伤的义举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自己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胡庆余堂药号开办之后就因为广施义举的好名声而受到社会的热烈欢迎。 人们生了病,都愿意到那里去看病、抓药。药号开办3年之后,药店的收人就开始成倍的增长。1880年,胡庆余堂的资本已经达到了280万两银子,与北方的老字号“同仁堂”不相上下。 当时的社会上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说。

胡雪岩在发财之后并没有忘记当年发迹的地方,为杭州的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他见到钱塘江上来往交通不方便的情况,就在那里开设了义渡,免费运送过往的行人。一些地区受到水旱等自然灾害的时候,他也会拿出银两来赈济灾民。 截止到1878年,胡雪岩向全国各地捐赠的钱财就有20万两白银之多。 这还不算他免费向各地及军队提供的药材折合的银两。 他看到我国的大量珍贵文物被偷运出境,十分痛心,曾经两次远赴日本,高价回收流失在外的文物。

当时轰动朝野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得以平反昭雪也有胡雪岩的功劳。 他十分同情这两个人的遭遇,就利用自己的名望在朝廷的官员间四处活动,并因此而耗费了大量的钱财,终于使这个案子水落石出,把清白还给了他们。

官府是胡雪岩发迹并获得多年的商业繁荣的保证,但是官府也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因素。 胡雪岩在商业上的莞争给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准备清除这个障碍。1882年,胡雪岩在与洋人的生死较量中失败,损失惨重。 在生意失败的同时,一直支持胡雪岩的清政府也落井下石,对他进行打击。 那时,左宗棠与清政府的重臣李鸿章的矛盾日渐激化。 但李鸿章却把胡雪岩也牵扯了进来,他认为只要断了胡雪岩这个“财神”,左宗棠的气势必然就会被压制下去。 于是,在李鸿章的示意下,上海官场的一些官员开始在社会上放风说“胡雪岩贷款的洋债已到期,现在他已无法偿还,其钱庄经营面临崩溃”。一时间,在钱庄存款的人纷纷到钱庄去挤兑现银。胡氏钱庄内的现银很快就被提空了,钱庄纷纷倒闭,宣告破产,就连胡庆余堂也随之倒闭了。

1885年,倾家荡产的胡雪岩悲惨地离开了人世。从此,这位名冠中华的红顶商人画上了人生的句号,成为商业史上的一段传奇。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