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商帮由几个分支商帮组成,这些分支商帮因为地域的不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 这些分支商帮也由更小的商帮组成。 广州商帮是广东商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广州下辖的各个县的商人也是广州商帮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县中,又以新会县商人的商业活动最为活跃。新会位于古冈州地区,靠近海滨。那里的商人不仅在农耕的本业上发挥出色,在商业贸易上更是精明,在广州商帮中是佼佼者。
新会有一种重要的物产,这种物产只要通过简单的加工就会成为全国各地人民必备的消夏用品。 这种物产就是蒲葵,它的叶子经过加工之后就是著名的“蒲葵扇”了。 新会盛产蒲葵,有“葵乡”的美誉。 新会县种植蒲葵的历史相当悠久,早在新会建县之前,那里的人们就已经懂得蒲葵的妙用并开始大面积种植了。 《晋书·谢安传》载:“乡人有罢中宿县者,还诣安。 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从这段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早在晋朝时,新会的蒲葵就已经在全国很有名了。 就连谢安这样官居一品的宰相也都使用新会所产的蒲葵扇。 葵扇会馆的《商号名册》记载:“嘉庆十七年至道光二十五年,经营葵扇商号共六百六十四户。”
清朝初年,因为南方地区的战乱,大面积新会蒲葵受到破坏,很多都在乱军的混战之中夷为平地。 但是,战乱平息之后,新会人很快就恢复了对蒲葵的种植,康熙年间就基本恢复到了原来的面貌。 《广东新语》记载,那时的新会“栽遍城南无剩土”,可见蒲葵种植面积之大。道光年间,新会的蒲葵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6万亩,每年都会生产蒲葵扇1.5亿柄。新会的蒲葵扇以扇子大、结实耐用而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欢迎,远销海内外。 当时,新会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几乎都是靠着蒲葵扇贸易而生存的。
新会商人以贩运蒲葵扇而著称,因此他们也被称为“蒲葵”之帮,又因为新会商人往往要带着商品到全国各地奔走,因此也被称为出江帮。
乾隆年间,新会下辖的江门镇已经成为各地商人往来贸易的重要港口。彭君谷《新会续志》记载,当时新会的港口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商人,“远则高、廉、雷、琼之海舶;近则南、顺、香、宁、恩、开之乡船,往来杂聚,乾嘉时号繁盛”.
在广州商帮中,新会商人的地位比较高,所占的比重也很大。 据清朝的一些历史资料记载,新会商人约占广州商帮人数的1/5。 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巨商大贾,如卢鞭人、卢纵庵两位商人都是靠经商起家的。在商业贸易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就与中国的很多传统商人一样将商业资本转化为土地资本,大量买田置地。 他们所购买的土地之多甚至可以用“田连阡陌”来形容。除此之外,他们也把一部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投资于冶铁业。《潮连乡志》就记载他们“讲求治生,业钢铁于佛山,善计然求·····到崇祯初,赀雄于一方”。 这两个人只是新会商人的缩影,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广州商帮中,新会商人的会馆建立得比较早。 由于他们大多都是到外地去经商,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难免需要同乡的帮助。 为了联络感情,保障共同利益,新会商人在他们所活动的地区纷纷建立会馆。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他们就已经在重要的米粮商贸中心湖南的湘潭县建立了会馆-一“古冈堂”。 清朝时,他们又先后建立了武汉的古冈会馆、重庆的古冈栈、苏州的新会冈州会馆等。 新会商人到过的地方,几乎都建有会馆。这些会馆中,又以武汉汉口的古冈会馆最负盛名,所用建筑材料几乎都是由广东运过去的,可见新会商人的商业实力很不一般。到光绪年间,古冈会馆又改名为岭南会馆。
在新会商人的家乡江门镇,也有很多分门别类的专业性商业会馆,如南行、牙行、果菜栏、咸鱼栏、海味栏、油糖栏、猪栏、谷栏等。这些会馆个个都建筑得富丽堂皇,里面不仅有高大的建筑物,还有专门的戏台。
新会商人的商品经营很有特色,他们所经营的商品除了蒲葵扇之外,还有柑、橘、橙、陈皮、红烟、阿陀霉姜、夏布、烟丝等。这些商品在江南地区很受欢迎。 远销全国的各大城市,比如上海、汉口、镇江、大连、天津、烟台、青岛、济南、福州、长沙等。
著名的新会商人黄灵翘,将新会的蒲葵扇、柑皮运往四川去销售,并从那里购进四川特产的药材运回广东销售,并因此发了大财。他死后,他的后人继续经营他开创的商业事业,先后在四川成都等地开设了多家商行,如“德隆”“悦隆”“协隆”“广隆”“华隆”“均隆”等9家。这9家商行的名字全部是以“隆”字贯穿下来的,因为“隆”与“龙”字谐音,因此,当时的人们也把黄家开设的商行称为“九龙入川”,是新会商人到四川开创事业的一段佳话。
新会商人的足迹不仅遍及了国内,而且还把贸易触角伸向了海外。在东南亚地区,陈瑞祺、冯平山是那里赫赫有名的大商人。 在内销外销相结合的销售网络下,新会商帮很快就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商业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