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范蠡,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他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的事情,还有他与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之间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感情。 其实,范蠡在另一方面也有着极为闪耀的光环,那就是他在经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突出成就。 从一名政绩突出的政治家到经商大贾的转变,使他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传奇人物。范蠡,字少伯,为春秋时期的风流人物,一代名臣。他在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重大领域均有建树。
既然范蠡已经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帮助越王勾践打败了吴王夫差,为什么他还要抛弃自已的名利与地位从社会最低点重新起步去经商呢?原来,越王勾践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 范蠡在他面前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使他十分嫉妒。但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勾践不得不对范蠡客客气气的,让他忠心耿耿地辅佐自己。一旦他的愿望实现了,国仇家恨都报完了,越国也强大起来了,他便不再需要范蠡的才能了。 此时,范蠡的才能反而成为他政治生涯告终的导火索。 于是,勾践在嫉妒心理的作用下开始处处发泄对范蠡的不满。
范蠡是个聪明人,早就看出了勾践的心思,就主动向越王提出归隐山林的打算。 越王碍于情面,又不得不装作挽留的样子。 范蠡坚定了隐退的决心,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趁守兵不注意溜出了城,逃往别的地方去了。
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开始做一些小生意来赚取家资。 夏天,漕湖一带竹子上市,农民要把竹子扎成排,撑到无锡后宅、硕放去卖。 范蠡买竹子,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都要。 买了竹子后,他把粗的做成铁鎝柄,细的削薄做扫帚。 秋天,漕湖一带芦苇上市,农民把芦苇扎成捆,装船摇到无锡荡口、甘露等地脱手。 范蠡把芦花扎成既漂亮又柔软的扫帚。芦秆编成芦帘,拣粗的压扁织成芦苇席。冬天,漕湖一带的农民又砍树又整株,留足烧年货的柴禾后,多余的要到吴县望亭、浒墅关出售,范蠡专买货劣价低的树桩,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都要。 买了树桩后,他把小的树桩做成木榫,大的做成砧板,长的做成棒槌。 总之,他的产品能够符合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并且能够物尽其用,生意很快就有了起色。
范蠡是一位十分注重提高自身素质的商人,并且能够学以致用。范蠡并不因为自己的位高权重而有丝毫的骄傲。 他发现自已在经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经商思想也不成熟。 于是,他就甘愿拜比自己的名气和地位要小很多的计然为老师,学习经商。 通过不断地学习,他渐渐地总结出了要想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商品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质量,不能积压质量不好的货物,不囤积居奇,在资金周转上也要尽可能做到灵活,还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判断商品的供求情况。
他对经商贸易亦有很高的见识和谋略思想,对货物交换过程中如何赚钱赢利、积累财富研究得十分透彻。 他主张货物通过交换增值,商人在交换过程中赚取应得的利润。 他的积财赚钱门道非常实在,但又富有很深的经商哲理。 他主张“积著之理,务完物,无币息。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意思是积累财富的道理,一要重视货物的质量,二要防止造成资金的积压。 在进行货物买卖时,对于易腐烂变质的物品,要及时售出,不要为求高价而冒险囤积,那样反而会导致生意的失败。
善于在商业活动中做到正确的择地、择人、择时也是范蠡经商成功明一个重要原因。当时,齐国的陶地是天下的经济中心,与周边的各诸依国都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相连。因此各地的货物全部都会聚到这里,许多外地的商人也不远千里来到齐国做生意。 范蠡意识到齐国是一个十分适宜经商的地方,不仅商品买卖价格的消息灵通,人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也很大,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他认为这里是经商的理想场所,就在齐国定居了.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是范蠡用人的一个重要原则。 这句话是说一个好的商人不仅要掌握过硬的从商经验,还要有良好的识人、用人能力,要善于选择人。 要想把生意做大,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在多人的协助下才可以完成。一个商人如果手下没有一批忠诚而有才能的人帮助,生意是不可能做好的。 因为即使一个人再有能力,也要分出时间与精力来吃饭、睡觉。
商机对于一个商人的发展来说也很重要。 如果一个商人能够及时地抓住商机,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一名巨商大贾,相反正是由于许多商人都没有抓住机会,才会使富商十分稀少而小商小贩多如牛毛。 范蠡是不甘当小商小贩的,他要在生意场上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就要抓住任何一个商机。
正是把择地、择人、择时很好地结合起来,才使范蠡能够不断地取得商业上的成功,并最终发展成为名扬天下的大富商。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范蠡还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他“富而好行其德”,经常拿出自已的钱财来周济周边的贫困百姓。 随着年龄的增长,范蠡渐渐地开始淡泊了名利,年老后就不再过问商业上的事情了,把生意完全交给了子孙去经营。 他的后人始终秉承着范蠡的经商思想,并伸苑家兴旺不衰,家产累至“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