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商帮:商业资本的转化与衰落

2019-12-1618:47:43山东商帮:商业资本的转化与衰落已关闭评论

在清朝与外国人通商之前,山东商帮最有影响力的商人大都分布在盐业、典当业等行业。 这些关系着国计民生的行业在受到外来资本冲击的时候,没能站稳脚跟,逐步走向衰落。

胶州是清朝时山东著名的商业城市,除了船运贸易外,那里最为兴盛的就是典当、银钱业,因此有“商大者,曰典当、曰银钱”的说法。 章丘素来以商贾云集、赢利丰厚而著称于世,但是就是这样繁华的商业重镇也只是“城乡盐当而外,无多大商”。 在山东官员给朝廷的奏报里,也说“在东省贸易者,以盐、当、票号为最大”。

因此,可以说盐业、典当行业、钱庄业曾经一直是山东商帮经营的主要行业。 但是,这种局面在清朝末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曾经风光多年的传统行业走向了低谷,以往占统治地位的盐、典、钱的商业资本,在各种社会经济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逐渐由盛而衰,而一些新兴的商业资本开始占据了山东商帮的主导地位。

清朝时,山东盐业的经营办法有引盐和票盐之分。 经营贩买引盐的商人称之为引商,在山东的引商大部分都是外地人;经营贩卖票盐的盐商称为票商,而这种商人则以山东本土的商人为主。 清朝中期,祟商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清政府也采取了保护大盐商、裁并小盐商的措施,规定凡拥有盐引不足800引的盐商,“不准自立商名”。 票商在经过裁并后划为六纲,六纲共有票商43户,其中不乏拥有票额上万张、资本数十万两的大盐商。 那些大票商的资本十分雄厚,他们一般都不会自己经营具体的贩盐事宜,而是将票据“租与他商而食其息,商有亏则易之,又亏则又易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的盐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质,并且那些大盐商有很强的寄生性。

山东盐商在发家致富之后,在生活方面日益奢侈腐败起来。 为了显示地位与金钱,他们常常互相攀比。 于是,在庞大的生活开支之下,盐商们的商业资本开始日益转化成生活开支。.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许多商人都是外强中干,商业资本很快就消耗殆尽。

在清朝盐业兴盛的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盐商的税收,并且巧立各种名目收取苛捐杂税。 国家一旦遇到什么灾荒,政府首先想到的是向盐商筹集资金赈灾。 当军队缺乏粮饷时,也会向盐商摊派。据一些历史资料记载,清嘉庆年间,朝廷光是向盐商摊派的费用就由原来的19万两白银递增到199万两白银,可见当时盐商压力之大。 到1828年,山东的盐商拖欠朝廷的各项费用达到了532万两。 在这样沉重的税务压力之下,山东的很多盐商在苦苦支撑了几年之后,最终倒闭。

山东的盐商大量倒闭破产之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缓和这种矛盾。但是,山东盐商的境遇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衰落的趋勢愈加明显起来。

在全国的盐商中,山东盐商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经营范围逐渐缩小。到了清朝末年宣统时期,山东盐商的经营范围已经由原来的60多个县缩小了一半,只剩下30个县左右。 盐商们引票的急剧减少是山东盐商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山东盐商的鼎盛时期,每年向朝廷领取的引票就有50万张。 随着清朝中期以后大量盐商的破产,引票的领取数量日益下滑,“每年多或领至二十八九万引,少仅领二十五六万引”。到了清朝末年,盐商们领取的引票只有18万张左右。 就是领取引票的大盐商也已经没有经济实力来贩运那么多的盐了。 于是,他们把引票分割出售。

盐商庞大的家族也开始不断地把盐商资本细化。 山东章丘票商史家在清朝中期每年都向朝廷领引票1万张左右。到了清末,史家分成同源的6支家族势力,这些引票也就由这6家均分,商业资本一下就减少到1/6。这种家族财产分割导致的商业资本分流,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来,清中期时,山东共有盐商100家左右,清朝末年增加到200家,到了民国时期则多达400家,这些后来增加的盐商绝大部分都是大盐商分化出来的。

在盐商自身的腐化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山东盐商的资本逐渐转化、衰落。

山东商帮中另外一支重要的商业资本也在清朝中后期急剧衰落。这支商业资本就是典当行业的商业资本。 山东典当行业最兴盛的时期是在清朝中叶。雍正年间,山东的典当商有将近600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乾隆时期,山东的典当商号发展到了将近1400家。 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增加了一倍多。那时,典当商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每一个县或重点商业乡镇都会有不同商人开办的典当商号几十家。这些典当商主要集中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县镇以及沿海的对外贸易港口,如临清、济宁、聊城、胶州、潍县、黄县等。那时,典当商的资本之巨几乎可以与全盛时期的盐商资本相抗衡。

但是,经过了百年的繁华之后,到了咸丰时期,山东的典当商也开始衰落,商业资本流人他处。 尤其是鸦片战争爆发后,在内忧外患之下,典当行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商业资本元气大伤。由于典当商大都有很多现银,因此他们成为山东起义军和外国侵略者攻击的对象。有的典当商虽然在掠夺后保存了一定的实力,继续支撑着典当行业,但是接二连三的掠夺最终使他们的财产消耗殆尽,像临清、聊城、高唐、堂邑、胶州等地的典当商号大都经受过3次以上的掠夺。

1855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清廷军队与太平军在山东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据当地的历史文献记载,山东的典当商“曩者富户多质库,不暇经营,坐拥自然之利,自捻匪扰乱以来,质库巨资付之一炬”。 也就是说,典当商人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下来的商业资本随着战乱烟消云散了。长期的战乱使山东的典当商人势力大为削弱。 到光绪年间,全省只剩下典当商200家了,到了清朝末年的1908年,只剩下160家左右。

到了民国时期,大大小小的军阀以及外国侵略势力的战乱更加频繁了。幸存下来的典当商人并没有因为民国的建立而复兴,倒闭的速度反而更快了。1912年,山东只剩下下100家左右的典当行。 就是勉强维持的典当行资本也大为减少,不再拥有当年的经济实力和地位。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