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帮:首善之商叶澄衷

2019-12-1618:30:37宁波商帮:首善之商叶澄衷已关闭评论

在宁波商帮中,有一位享誉全国的“五金大王”,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他因为既诚且信,宽厚待人,为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被称为“首善之商”。 这个人就是清朝末年的大商人叶澄衷。 他是宁波人,也是宁波商帮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宁波商帮的领袖。 他创业的传奇经历直到现在还被宁波商人们津津乐道。 在宁波商帮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做人当如叶澄衷。”那么,叶澄衷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商人,他是怎样发家致富的,又是如何赢得这么多的赞誉的呢?下面向大家一一道来。

叶澄衷出生于宁波镇海县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5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 叶澄衷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无疑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家庭基本上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靠着几亩薄田为生。由于家境贫寒,再加上人口众多,母亲根本没有能力把他们送人学校。 叶澄衷天生聪颖,母亲对这个孩子不能上学很是痛心,就以星夜纺织换来的微薄报酬作为学费,送他读私塾。但是,他只上了半年的私塾就不得不退学了,回家帮助母亲和哥哥种田。叶澄衷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受到过什么正规教育,勉强认得几个字,会算算账而已。

11岁时,已经可以做一些重活的叶澄衷被母亲送到邻村的油坊中当帮工,基本上没有什么报酬,每年只商 能领到一文钱和一小捆木柴,只是管饭吃。 油坊内的活计又脏又累,他还经常受到老板、老板娘的欺辱,但是,坚强的叶澄衷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硬是在那里一干就是3年。

14岁时,叶澄衷获得了一个外出的机会。 当时,一位经常往返于宁波与上海之间的商人很同情他,就决定把他带到上海去,或许还能有所发展。 叶澄衷心里有很大的志向,马上就答应他一同前往。 他下决心要用自己的才华和力气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临行之前,母亲把全部家当-家里的粮食换了一些钱给他作为路费。 这些路费只有2000文,在上海可以说什么事情都干不成。

这一年是1853年。带来的路费很快就花完了,年龄尚小的他一无本钱,二无谋生之技,生活很是困顿。在乡人的介绍下,他先是在一冢小成衣铺干了半年杂役,店主只提供一日三餐粗菜淡饭,没有工钱。后来他又在法租界的一家杂货铺当学徒由于他勤于用心,很快就学会了一些经商售卖的技能。

思来想去,他发现过往浦江的客人非常多,就决定在浦江两岸摇舢舨船让乘客过江以谋生计。 同时,在舢板上摆放一些小货物来卖。 在向乡人借了一点资本之后,他就开始了在浦江上的摆渡生涯。

在他摆渡的乘客中,有很多外国人。 叶澄衷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向那些外国人学英语。 在浦江上,停泊着许多外国的商船。 商船上面的外国水手经常下船来玩。 时间长了,许多外国水手对这位驾着一叶扁舟的少年已非常熟悉。 由于叶澄衷热情好客,这些外国人都很喜欢和他交往,也经常买一些小货品。

叶澄衷的生意虽然利润很小,可是慢慢地也积攒了一些钱,足够他维持生计了。 但是,他毫不满足于当时的处境,希望有更大的发展。他找到了同样在浦江上摆渡的表哥,商量着两个人联合起来一起摆渡,这样,不仅一次可以运送更多的客人,还可以加快运送的速度。 这种联合的摆渡形式在当时的上海被称为舢板贸易。

随着舢板规模的扩大,那些外国客商更加乐意搭乘他们的舢板过江。令叶澄衷意想不到的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就来自于他的一个客人。这个转折点发生在他摆渡三年之后,叶澄衷17岁的那一年。 这位客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外国经理,名叫哈利。 由公文包物归原主的事情认为叶澄衷是一个非常诚实可信的人,在他的小生意中表现得又极为灵活,就有心提拔他,帮他摆脱这种生活状态。 此时,叶澄衷也正在寻找着其他出路,准备用积攒下来的钱开一家小小的五金杂货铺。 当哈利了解到他的理想之后,很快就对他予以支持,不仅答应帮助他开设五金店,还愿意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提供较为低廉的五金进货渠道。 在哈利的支持下,叶澄衷终于开设了梦寐已久的自己的五金店铺。 这家店铺设在虹口美租界,是上海第一家专门售卖五金零件、废旧铜铁以及洋货杂物的五金行号。为了使生意能够红火顺利,叶澄衷把这家店铺取名为“顺记”。

但是,这家“顺记”五金商号的经营开始并不顺利。 由于资本有限,商号的规模很小,虽然获得的利润勉强能够维持店面的正常运行,但根本没有什么赢利。 叶澄衷每天忙来忙去却挣不到几个钱。 但是,他的眼光十分深远,他不断地告诫自己不要着急,只要度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期,商号的生意一定会好起来的。 于是,他节衣缩食,尽量节省每一分钱用于顺记的经营,想方设法扩大经营规模。 为了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源,他后来将店铺的地址迁到了较为繁华的“百老汇”,希望能够给生意带来转机。

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叶澄衷都秉承着不赚昧心钱的原则,在经商时始终坚持诚信经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辛苦经营之下,终于嬴得了许多老主顾,经营状况好转,在上海也有了一定的名气。

没过多久,他的商业事业又遇到了一个发展契机。 著名美商美孚石油公司听说他经商以信誉第一,就慕名前来寻求合作,以优惠的待遇准备让“顺记”作为上海推销煤油的独家华商字号。 这对于叶澄衷来说,可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他马上就与美孚石油公司在各项细节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双方规定,只要叶澄衷推销一加仑煤油,就可以获得25%的佣金。 可能是美孚公司实在是太信任叶澄衷了,竟然给了他在进货三个月之后再付货款的条件。 这个条件让叶澄衷兴奋了许久,因为对于没有多少资金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稳赚的发财机会。于是,叶澄裘与美孚石油公司签订了经销十年的长期合同。

当时的上海社会,尽管在全国来说各方面都称得上是最为先进的,可是依然还没有使用电灯。 以这种石油为燃料的灯比传统的油灯明亮得多。 于是,美孚石油一上市,就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 叶澄衷的商号不仅能够顺利地把每个月所进的货全卖出去,而且还获得了两个月的资金周转使用期。 于是,他的商号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红火,资本也迅速膨胀起来。 仅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石油生意就至少为叶澄衷带来10万元的利润。

在以后的几年中,叶澄衷的商业经营蒸蒸日上。 他利用从美孚石油公司获得的资金大力扩充自已的五金商号,经营规模在上海屈指可数。除了经营五金和石油,他还经营地产业、金融业和航运业,又开创了全国首家缫丝厂和火柴厂,并涉足于机械、钢铁直至军需器械和军服的庞大生意。到19世纪末期,他的个人资产已高达800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朝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10,有了“五金大王”的美称。

当时,上海商界的许多知名人物都是叶澄衷旗下企业的负责人,比如中国通商银行,为江南制造总局和多家船厂供应钢铁、煤炭的可炽顺记,数十家五金行,华纶丝厂,燮昌火柴厂的负责人都是他雇用的,帮他管理这些企业。

叶澄衷在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他的诚信。 正是诚信使他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商机。 此外,勤奋好学也为他帮了不少忙。他从一个只上过半年学的乡下孩子发展成为满口熟练英语的大商人与他在早年的学徒、摆渡中的勤奋好学有着重要的关系。

盛 叶澄衷的出名还源于他是一位非常乐善好施的商人。 在他庞大的产业中,只有一桩产业不仅不赚钱,还要花费大量的钱财,这就是他创办的至今在上海还很闻名的“澄衷中学”。

他投资兴办教育源于一次偶然的经历。 那时候,他在上海的商界已经很有名了,住在广东路五马路附近。 有一天,他的一个孩子患了病,叶澄衷请来医生诊断,孩子并没有什么大病。 医生开好药方之后,他就把药方交给家里的保姆,让她去抓药,自已由于还有重要的商业活动就先出去了。 这位保姆是一位来自乡下的女人,不识字,她拿着药方来到了就近的姜衍泽药店抓药。 不知是什么原因,那天去抓药的人特别多,药店内的几个伙计忙得不可开交,服务质量也就降了下来。 保姆让店里的小伙计把药全部配好,这样她回家之后就可以直接煎药了,不会耽误孩子的病。 她坚持这样做的原因是她根本不认识药材,怕回家之后在配药时出现差错,延误了孩子的病。 但是,那个小伙计却冷嘲热讽地拒绝了她的要求。

无奈之下,保姆只好带着一大包一大包的药回去。 她越想越委屈,又怕自己的办事不力会惹得东家不高兴,就在厨房里一边熬药一边哭了起来。 叶澄衷回家听说了这件事后,对那个小伙计的行为十分气愤,就立即在姜衍泽的对面开设了一家药店。

那个小伙计后来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赶忙到叶澄衷的药店去道款。叶澄衷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见他已经承认了错误就原谅了他,又见他头脑灵活,就让他到自己的药店来当伙计,待遇与其他员工一样。但是,那个伙计却说自己是一个很倒霉的人,走到哪里就会给哪里带来晦气,何况又是在原来店铺的对面做工,就更不合适了。但是他又苦于自己只上过两年学,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谋生之路。

听到小伙计的话,叶澄衷联想到了自己儿时因家贫而无法读书的情况,很是感慨,就决定投资于教育事业,开设学校让穷苦孩子免费进学校读书。 于是,他便在虹口塘山路开办了澄衷中学,后来又在镇海庄市开了一所学堂。在他开办的学校中,出了很多著名的企业家,包玉刚、邵逸夫都是当年在这些学校读书的学生。

他的义举也为他迎来了“首善之商”的雅号,成为后世敬仰的大商人和慈善家。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