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商帮在发源后一直活跃在我国商界,后来由于经济体制的原因而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后,宁波商帮凭借着自身优势迅速再次兴起,风头胜过很多同时期的商帮。 他们以不事张扬,只想低头做事而闻名全国。他们也被称为新宁波商帮。
在新宁波商帮中,出现了包玉刚、董浩云、邵逸夫等世界级的大商人,他们是宁波商帮的代表。仅截止到2004年,宁波就已拥有中国名牌23个,中国驰名商标8个。宁波商人的商业活动带动了整个宁波的经济发展。2004年,宁波下辖的所有县(市)都挺进中国经济百强县(市).在那里出现了很多区域性的特色商品经济,比如慈溪的家电、余姚的塑料、象山的针织、宁海的模具、北仑的文具等。 宁波商人创造的全国第一也很多,有114个工业产品销量排名全国之首。
现代的新宁波商帮构成形式很多,既有杰出的宁波商人带领出的优秀民营企业,又有在国企改革中存活并发展壮大起来的国有企业。在宁波,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一度影响着整个商品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宁波的乡镇民营企业体制改革为宁波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民间资本。
在民营企业的刺激下,宁波的国有企业一路追赶,终于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取得了优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宁波卷烟厂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员工的工资水平远远低于当地职工,而且经常出现发不出工资的情况。 这时,这家企业改变了经营模式,企业得救了,市场上出现了著名的“大红鹰”商标。 宁波南苑饭店本是一家国有的饭店,因为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没落。 后来这家饭店也通过改组发展成了浙江省第一家五星级宾馆。 宁波电池总厂在困境中也找到了新的发展出路,他们与香港中银集团投资公司合作,开发出了国内知名的中银宁波电池和双鹿品牌。
1998年,宁波的国有纺织工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成立了宁波维科集团,从而扭转当时国内纺织工业跌人低谷、连续多年亏损的局面。这家纺织集团并不是简单地保留几家经营良好的赢利企业,将其他经营困难的企业分割出售,而是将所属的20多家企业的大部分资产整合成维科股份有限公司,并以维科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将宁波国有纺织时其他企业以控股和参股的形式组合成维科集团。 这种改革措施最大限度地优化了宁波纺织行业的资源.使集团成为当时浙江省纺织工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名品最多效益最好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随着产品市场的不断拓宽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现在维科集团的家纺产品已经是全国出口数量最多的家纺产品。
在宁波,还诞生了中国通讯行业的大亨“波导”。 波导集团最初只是一家规模不算大的乡镇企业,后来在生产寻呼机时风靡全国,成为国产寻呼机的主导品牌。 但是,相对于在全国市场的竞争而言,那时的波导因为规模的局限一直都在市场竞争中无法挥洒自如。 为了进一步将企业发展壮大,波导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措施,后来又纳入宁波电子集团的名下并成功上市。 此后,波导便在全国迅速地发展起来,产品销量占据了市场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
宁波商人的精明使他们在经营中充满了活力,不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发展势头都十分良好,就连外国如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等世界化工行业巨头也纷纷相中宁波,在那里建设生产基地,并与许多国内的知名宁波品牌合作。 现在,宁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石化、能源、造纸、钢铁、汽车、服装、家电和电子信息等八大产业基地。
可以说,新宁波商帮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局势在全国创造了一个商业极为繁荣的神话,但是在这些辉煌的背后,也暗藏着许多隐忧。 这些隐忧成为制约新宁波商帮发展的瓶颈,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合理地解决,必将会给这个商帮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
在新宁波商帮的发展中,资源紧缺、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出口政策调整、汇率变动、贸易壁垒等不利因素使他们越来越感受到生存发展的困难。 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宁波商帮走上了稳定发展之路。同时,商帮本身存在的一些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 这些矛盾在高速发展时期往往被宁波商人们所忽略。据宁波当地的政府机构调查,现在宁波的企业主要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产业结构单一、品牌知名度尚待提高和人才的缺乏。
山 产业结构方面的劣势现在依旧掩盖在一片欣欣向荣之下,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融入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之中。浙江可以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受益最多的省份,宁波商帮也就是受益最多的现代商帮。 现在,在宁波的企业中,有95%的收益集中在民营中小企业最为密集的服装、纺织、皮革制造等6个行业。机械加工、小型家电、日用消费品等行业也是近几年发展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都是极富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
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这种“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是最为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竞争中所处的优势地位也开始受到其他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并开始下滑。宁波的制造加工型企业有很多都处在世界产品生产分工的末端,进行的是加工型贸易,所获利润并不大。在这些行业中,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对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只有把生产成本压到最低,才能有效益。但是,现在宁波商人要想压低生产成本越来越难。一方面土地的使用成本增加,国家对工业用地的审批越来越严格,征地手续也更加完善,这就必然导致企业用地成本提高。 同时,我国逐渐加大了对企业劳动力的支援,并规定了一些最低工资标准和福利政策等。这些新政策的出台加重了商人们的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降不下来,自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也就越来越低,宁波商人的市场面临着被瓜分的威胁。
这种威胁对宁波企业尤其是宁波企业中最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是一大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大规模的企业开始改变竞争策略,将竞争拓展到其他领域,寻求由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型。
这种转型是在全国的经济环境下发生的。 现在,我国的工业生产开始进入了又一轮的重工业化产业阶段。 这是因为一些现代人的高端需求,比如汽车、住房、电子等产品。这些产品的生产是在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电力、煤炭、石油基础上进行的。 据一些调查结果显丽,现在我国发展最快的产业就是这些重化工型行业。 于是,这些在轻工业中积累了原始资本的宁波商人开始大规模地投资于现代的重工业产业。 这些产业与国家宏观政策紧密相关、资本需求大、投资期长,同时也较为稳定。
2003年,宁波商人掀起了空前的投资重工业浪潮。 当年,宁波就有吉利、奥克斯、华翔等企业开始了“造车运动”。这一年,占地面积3000多亩、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的宁波建龙钢铁有限公司的厂房也破土动工了。 这家钢铁公司以生产汽车板、家电板、造船板等替代进口的宽带钢为主。
宁波商人向重工业方面的转型拉动了地方经济。 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受到这样那样干扰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到许多宏观政策调控与行业准人壁垒的限制。在我国,共有80多种社会行业,但是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要远远小于国有资本和外资资本的进人量。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电信、能源、交通、水利等行业依旧是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保险业、金融业也不允许私人经营。
在严格的市场监控之下,很多宁波商人感到被束缚住了手脚,根本无法专心地在市场经济中发展经济。 于是,出现了宁波奥克斯集团下属的通信公司因为申请手机牌照一事而将主管的信息产业部告上法庭的案例。 宁波的民营企业在多年的压抑中终于开始反抗了。
宁波商帮发展的第二个制约因素就是在产品品牌方面的困境。纵观宁波的企业,可以说是不缺少国内知名乃至国际知名品牌的。 自 2001年我国进行品牌评定以来,就有200多个品牌在全国的同类产品中保持着前十位的销量。 这些品牌分布在服装、家纺、文具、手机、空调等行业。“宁波制造”在某些时候也成为国人信任的质量与信誉的担保。
但是,这种品牌的影响力开始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冲击。 由于受宁波块状经济的影响,大批民营中小企业在大品牌的品牌效用下迅速跟进模仿,抢了很多大品牌的市场份额。 这些中小企业缺乏自主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 他们忽视品牌竞争,把低质低价的价格竞争视作制胜法宝,假冒伪劣因此而屡禁难绝。
在品牌的战略上,宁波商帮存在着这样的缺点:品牌意识尚待加强、品牌塑造过于简单、品牌保护意识不强。 这些缺点使“宁波制造”成为一件看上去获利丰厚,实际上获利微薄的事情。宁波商人的产品看似在大量的出口,但是却赚不到几个钱。 而且在这些出口的品牌中,大部分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是因为宁波商人很重视眼前的现实利益,因此对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商业信用等无形资产显得比较冷淡。 这种尚待加强的品牌意识很难让宁波商人长久地在市场上立足。
人 他们即使在注意到了品牌的效应,并开始加强建设品牌的时候,也只停留在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往往借助明星代言、低价人市、媒体炒作等方式迅速在全国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这种在短期内形成的品牌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收到一定的回报,但是很少能够深人人心,大多只是昙花一现。宁波品牌几乎成了市场上品牌附加值低的代名词。 他们对于品牌的建设只注重外部表现方式,而忽视了品牌内涵的发展。因此,宁波制造的品牌很容易被市场上的竞争品牌替代或是被消费者遗忘。
与一些已经成型、发展较好的国内、国际大品牌相比,宁波商人对自已品牌的维护也很少。 他们认为只要品牌树立起来就没必要再在上面花费大量的资金了。 但是,这种缺乏维护的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很难存活下来的。
制约宁波商帮发展的另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的缺乏。 这种人才的缺乏表现十分严重,不论是科技人员还是管理人员,不论是国内人才还是国际化人才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有关数据表明,1999年至2002年,宁波经济平均增长率12.1%,人才总量年均增长率只有7.9%.
宁波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一个地区,这里为什么不能够吸引、留住人才呢?这是很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
首先是因为宁波缺乏了人才成长的企业氛围。 改革开放后,宁波的企业大多是依靠引进外来人才发展起来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单纯靠引进人才的方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了。但是,这些企业不愿对人才有计划地培育,使得宁波企业人才招聘的速度与人才流失的速度相当。
其次是企业内部的一些管理方式使很多人才“离家出走”。有些企业内部虽然吸引了一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人天下”的局面。 许多公司的高层往往事必躬亲,依然是个人独揽大权。他们对外来人才的要求总是希望“臣服”、“奴化”,使得很多人才很难接受,最终到别的地方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