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都是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力量,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和对方进行贸易往来,虽然中国和美国是不同体制的两个国家,但是两国对经济增长的渴望是一致的,中国和美国在经济和贸易上也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两个国家之间的商业竞争因素时常会出现,使中国和美国在贸易往来的时候不免会产生一些贸易冲突与摩擦。而这些摩擦似乎不可避免,因为它们是两国贸易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和美国之间贸易的发展。 要解决好中美贸易冲突与摩擦问题,必须结合两个国家的国情,采取一种相对中和的办法,最重要的就是两个国家要通过磋商与谈判的方式制定出一套符合两国之间贸易发展的长效机制,共同为实现贸易上的良性发展而努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美两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而产生了一些贸易摩擦,而通过中美贸易摩擦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和美国由于政治体制存在差异而导致在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彼此的不信任。中国和美国发生的贸易摩擦最早是在1980年的时候。20世纪80年代的十年中,中国和美国在贸易往来中产生了多起贸易摩擦,双方争执的焦点在于纺织品方面。 纺织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出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美国的过程中也是非常受美国欢迎的商品,这为中国拓宽了纺织品在世界贸易中的知名度与增加外汇收人的最主要途径,自从尼克松访问中国打破了多年以来僵硬关系以来,纺织品是中国最早向美国出口的物资。
在出口的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与纺织品相关的经验,为此后经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79年的时候,美国就在中国未知情的情况下宣布对中国的纺织品在数量上予以控制,为此,中国和美国就纺织品的问题展开了第一场协商。 从1980年开始以后的几年中,美国对中国纺织品的品种限额从最早的8种发展到87种之多,这么多的纺织品数量占到中国向美国出口的纺织品品种的大部分,也就是说,中国的纺织品已经在美国没有丝毫可以生存下去的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在美国单方面的宣布下进行的。
由于中国纺织品遭到美国的狙击,为此中国表达了不满,对美国这种单方面采取措施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于是和美国紧急进行了磋商。1985年以后,中国和美国在转口贸易方面又出现了问题。在此期间,美国与对中国之间所产生的贸易摩擦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谈判等方式进行,当谈判没有丝毫进展的时候美国就会动用反倾销这个大棒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实行大棒打压。
中国和美国在这个时期贸易摩擦的特点是: 几乎所有的摩擦与冲突,都是美国对中国发起主动攻击,而中国处于被攻击的处境。 当美国向中国发起贸易攻击的时候,一般都会提出对中国商品成立调查组,中国对美国提出的质疑做出回应,美国此时根据贸易对美国影响的程度来对中国进行制裁,然后中国会在某些方面做出让步,以此双方达成一致的意见。 在中美之间产生贸易摩擦之时,大多情况下都是美国占据优势地位,而中国表现得非常被动。 通过观察发现,美国再对中国商品进行打压的时候也会选择在中国属于低附加值的商品,比如,农副产品、纺织类商品等。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01的这段时间里,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与冲突的现象依然存在。美国此时除了对中国采取反倾销的手段以外,还会对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实行经济制裁的手段,以此来打压从中国进口的商品。 实行经济制裁是美国在冷战的时候就曾经使用过的卑鄙手段,也是美国最喜欢使用和遏制这些国家发展的有力武器。 虽然此前美国曾经对中国实行过经济制裁,但是这种制裁到了1992年的时候逐渐减轻,但并不意味着美国就放松了对中国商品的反击力度,相反,美国继续对中国商品心存戒心并继续实行禁运措施。这个时期中美两国发生的贸易冲突是把经济问题演变为政治问题。
美国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冷战过后,由于过分担心经济日益强盛的中国会对美国经济带来威胁,因此美国此时向全世界散布着“中国威胁论”,声称中国是令美国感到有压力和危机感的国家,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是美国感到不安的最大原因。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对中国更提高了警惕,不断以中国的人权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存在弊端等诸多借口对中国施加压力,并企图干涉中国内政。 而美国就是在这次口水战中开始了对中国商品的限制与管控。
美国除了想把对中国贸易的制裁提升到政治问题的高度外,还表现出以下特征:虽然美国在对中国的贸易摩擦中没有达成他不可告人的企图,但是却加剧了美国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的力度。 不过由于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提升了地位,美国并不能完全靠制裁就能达到反倾销的目的。
这个时期中美两国在贸易摩擦处理步骤方面发生了改变,美国向中国提出反倾销的理由后,中国不像以前一样沉默不语而是和美国据理力争,美国还继续妄想用威胁的口吻对中国实行经济上的制裁, 可是中国面对美国的制裁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对美国的这种无理由的制裁提出抗议并实行相应的对策。 最终美国企图使用淫威逼迫中国妥协的目的落空了,双方展开谈判,并相互在某些领域退让,美国也宣布取消对中国的经济制裁。
由此可见,中国在这场贸易摩擦中摆脱了此前的命运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不仅反映出中国日趋强大的经济增长水平, 也表明了中国在与美国进行贸易摩擦的时候多了一份镇定与自信。 就是这些镇定与自信才赢得中国在贸易摩擦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会停下脚步,这期间美国对中国贸易摩擦与冲突主要以报复性的措施为主。 2003年中国和美国在铸铁管件发生了摩擦,2004年美国对产自中国的电视盒家具产品实行了反倾销,与此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中国实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行为。
对此中国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此时中国和美国在贸易交往中产生的贸易摩擦已经从此前的单独解决,发展到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机制来解决。 产生贸易摩擦的时候,双方都会通过反倾销调查的方式对自身的贸易进行保护,而这种方法在国际贸易中非常普遍。美国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中美在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对称性的特性,这个时期美国的GDP是中国的10倍,而中国人均水平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此时中国经济总量排在世界前列,但从总体看,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而中美两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贸易总量也出现了不对称的情况。2003年,中国虽然跻身于世界经济前列的位置,但是在国际贸易中占的比重仅为2%,而此时美国的这一比重为14%,差距显而易见。 由于两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了两个国家在贸易政策上也存在不同的理念。
自从进入到21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美国及时调整了自身的贸易政策,决定采用公平贸易政策,此时的美国把中国视为妨碍他们发展的阻力,对中国采取了出口管制等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 由于美国在国际社会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一直提倡霸权主义,在一些政策的制定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在国际上的声音也没有美国那样强劲。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是两个国家博弈的结果,也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所进行的抗争。 经验告诉我们,中美两国的贸易摩擦会随着经济
发展与时间的推移而加剧,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现象,无论博弈结果如何,都会促进两国的贸易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