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持市场经济的美国

2019-12-1807:47:33靠贸易保护主义来维持市场经济的美国已关闭评论

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成了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美西战斗胜利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的头号工业强国,随后美国开始瓜分世界,从此走上了海外扩张的道路。

最早进入美国侵略扩张视线的,是与美国相邻的拉丁美洲。 其实,早在19世纪初,羽翼未丰的美国就把拉丁美洲看做自己家的“后院”,绝不允许他人进入。1823年,美国提出了著名的“门罗主义”,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美洲只属于美洲人,不允许欧洲国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但是,由于当时的美国实力有限,又正在集中精力占领北美,因此不具备侵略拉丁美洲的最佳条件。 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早已成长为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巨人”。 此时,在美国看来,“门罗主义”中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思想已经过时了,确切地说,应该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了。美国认为,他们有充足的理由开始在拉丁美洲的扩张活动,而这也成了美国必然的选择。

与美国在北美大陆的扩张不同,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主要是经济上的扩张,而不是单纯的领土扩张,是为美国开辟更多的市场以供美国实行垄断资本主义。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方式主要有两个:“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 所谓的“大棒”政策,来源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名言“说话温和,手持大棒”,而金元外交则来源于罗斯福总统的继任者塔夫脱对自己外交政策的概括:“用金元代替大棒,用钱财代替枪弹。 ”“一手擎大棒,一手捧金元”这正是美国当时的外交政策的写照。

“一手持大棒、一手拿金元”的美国要么两种方法交替使用,要么同时运用,也会针对不同情况而只用其中之一,总之会想尽一切办法逼迫对方就范。这一点在修建巴拿马运河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巴拿马原是哥伦比亚的一部分。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就看好了这块地方,计划在此地修建一条运河,用以缩短美国由东海岸到西海岸或者由西海岸到东海岸的海上航线,并且与哥伦比亚政府签订了条约。但是,哥伦比亚却对美国的行为怀有戒备心, 再加上英法等国也不想眼睁睁地看着美国独占巴拿马运河而插手此事,美国没能成功地夺取巴拿马运河。1879年,法国从哥伦比亚手中获得了开凿运河的权力,于第二年正式开工。 但是,尽管法国曾经在10年前就成功地修建了苏伊士运河,但是法国开凿巴拿马运河的过程并不顺利。

在修建巴拿马运河的过程中,美国被彻底地排斥在外。 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海思明在1880年宣布:美国政策的重点是把运河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同时海思明详尽地阐述了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的重要意义。 而法国在开凿巴拿马运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让气势汹汹的美国人看到了一个绝妙的时机。

于是,美国巧妙地利用法国修建巴拿马运河的困境,加紧了争夺巴拿马运河的修建权力的行动。 首先,美国派出军舰在巴拿马运河的各个港口长期驻扎,对巴拿马实行军事占领; 另一方面,美国先同英国签订条约,采用各种方式逼迫英国放弃对修建巴拿马运河的权力,承认美国独霸的权力;然后在1903年1月22日又同哥伦比亚签订条约,逼迫哥伦比亚将给予法国的、对于运河的一切权力全部转让给美国,租用期限是99年,而美国要做的就是支付给哥伦比亚200万美元和每年25万美元的租金。

显然,美国与哥伦比亚之间的这个合约已经破坏了哥伦比亚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因此,哥伦比亚民众激烈地反对这个条约。在民众的压力下,哥伦比亚国会否决了这个条约。

既然不能通过合法的合约手段夺取巴拿马运河的修筑权,美国便下定决心进行阴谋夺权。 由于当时的巴拿马人有着强烈的独立情绪,甚至.还爆发了反对哥伦比亚政府的起义, 于是美国便支持法国巴拿马运河公司的代表秘密策划政变,经过了几个月的精心准备,巴拿马的政变爆发了,巴拿马宣布独立 在巴拿马独立后,美国闪电般地宣布“承认巴拿马”。 随后,美国和巴拿马政府签订了关于修筑巴拿马运河的条约。 这个条约规定:美国可以“长期租借”巴拿马运河宽10英里的地带,并且享有广泛的特权,这些特权使美国看上去就是这个地区的主权国一样。

而美国将会支付给巴拿马政府1000万美元作为补偿,同时每年也会支付25万美元的租金。 很快,美国和巴拿马的国会都分别通过了这个条约,至此,美国终于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巴拿马运河的修筑权。

在巴拿马运河建成后,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航程缩短了上万公里,也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军事利益。 因为巴拿马运河的建成,美国不仅扩大了海外贸易,同时美国的海外扩张也有了一个便捷之道。

此外,美国还对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侵略,如洪都拉斯、危地马拉、海地、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国。 当这些国家的经济正处于困难中时,美国便充分利用这个时机,通过提供贷款等手段,甚至通过武力威胁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关税,排挤英法等欧洲列强的经济势力,使美国能真正垄断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

除了在美洲的侵略扩张之外,美国还向环太平洋地区扩张。在美国同西班牙交战的时候,美国就通过这些战争夺去了关岛和菲律宾等地,并且伺机吞并了夏威夷。 由此,美国实现了横跨太平洋的三级跳,同时也为美国向亚洲大陆、 向中国扩张奠定了基础。

同时,美国国内的一些扩张主义分子疯狂鼓吹“把美国建成太平洋帝国”的主张。 在他们眼中,太平洋是美国国内的一个湖泊,菲律宾也是美国领土的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地大物博、人口最多的中国,将成为美国的一个最理想的市场和天然的消费群体。 于是,美国很快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提出了一个“门户开放”的政策。

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日、意、法等国家,要求这些国家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实行“门]户开放”。 就是在这次照会中,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政策。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就是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同时对进人本国势力范围的所有商品按照本国的关税率只能由中国政府征收,任何国家不得干涉。

同时允许列强向各个国家的船只征收港口税和货物运输费等费用,但是这些费用不能高于本国船只和货物的费用等。 当美国把这份照会问价发给其他列强的时候,各个国家均做出不同程度的回应,也程度不等地接受了这些条款。

1900年7月3日,美国又向列强发出了第二次照会请求,这次照会依然是关于门户开放的政策。 在这次照会中,美国又重新阐述了“门户开放”的原则,并且声明:“要保全中国的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同时各项条约与国际法授予各个友邦的一切权力都将得到保护,还将保护全世界在中华帝国的境内的公正平等的贸易原则。 ”至此,美国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最终确立。

实际上,美国针对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政策的结果,而“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就是美国依靠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排挤其他国家而独占中国市场的政策,就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 但是美国却给原本是独占中国市场的政策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门户开放”。

它为美国在海外的经济扩张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同时也为美国的垄断资本打开了整个中国市场。而且,通过门户开放政策,美国还可以在其他列强在中国攫取的利润中分一杯羹。 这个政策对美国的利益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使美国在中国境内攫取了巨大的利润,这个政策也成为“最聪明、最有利可图的一个做法”,后来美国便将这一政策推向全世界,成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扩张的又一个利器。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