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宰相俾斯麦担心法国会来取报复行动,于是实行了“结盟政策”来围堵法国。 其实,俾斯麦的本意是使奥匈帝国与德国和俄国结成“三国同盟”,可是俄国与奥匈帝国在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因巴尔干半岛问题产生了利益冲突。于是,德国在1879年选择了奥匈帝国作为自己的盟友,秘密结成“德奥联盟” 。 此外,俾斯麦也与法国因殖民地事务发生冲突,与在1881年争夺突尼斯的战争中失败而面临孤立困境的意大利结盟,至此,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的“三国同盟”成立。
当德奥两个国家签订“德奥同盟协议”的消息传到俄国时,俄国十分愤怒。 但是俾斯麦毕竟是一个老练的政治家,为了使德国与俄国之间依旧保持良好的关系,德国与俄国之间仍然在1887年签订了“再保条约”。
然而,当俾斯麦下台之后,德皇威廉二世任凭条约自由终止。 而法国则在为发展俄国工业提供资金支持之后,于1892年与俄国结盟,成为“法俄同盟”。1904年,英国与法国之间为了解决殖民地纠纷签订了“挚诚协议”。
1907年,在法国的怂恿下,英国与俄国结束了两国之间关于殖民地的纷争,签订了“英俄谅解”合约。 同一年,祛国、英国和俄国也组成了“三国协约”。从此,欧洲便分化为两大阵营,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德国和美国这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本国内树立起贸易壁垒,防止英国和法国这些老牌的工业化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同时,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也把目光瞄准了老牌工业国家的殖民地,于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开始争夺殖民地,他们需要的,正是实实在在的殖民地。 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在得到殖民地之后,就限制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建立贸易壁垒。如此一来,英国就被这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挡在了门外。
就在自由主义的思想被这些国家逐步忘却的时候,国家的干预又重新回来了。英国又重新开始构建贸易壁垒和关税壁垒,到了20世纪50年代,英国最终放弃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 而这种经济的发展和殖民地的分配不均导致了工业强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于是频繁地出现各种摩擦和冲突。最终,于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身为奥匈帝国王储的斐迪南大公夫妇被暗杀。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希普枪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出兵增援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又向法国宣战。 8月21日,德法军队的主力在法国、比利时的边境相遇,双方展开激战。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边境战役”。 边境战役结束以后,已经成为孤军的德军一路南下,直抵马恩河畔。 在这里,德法军队之间又爆发了“马恩河战役”。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来说, 马恩河战役具有特别的意义,它不仅向世界宣告了德国的闪电计划的破产,也结束了德军在战略上的正面进攻,同时也使法国转败为胜,使法军深受鼓舞,气势大增,在政治上和心理上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持续和扩大,法国迅速结束战争的幻想最终破灭,法国经济实力的弱点也暴露在世界面前:因为战争的爆发,大批工人放弃了原本的工作参军入伍,许多工厂因此被迫关闭;因为参战人数的增加和战争的激烈程度加大,武器储备远远不能供应战场所需。 第一次世界大战仅仅开始了一个月,法国就出现了武器供应危机,而数以百万计的农村青年参军,使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奇缺的状况,农业生产深深受到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几个月之后,法国北部的10个省或者沦为战场,或者被德军占领。
因此,法国的工业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尤其是钢铁业、纺织业、化工业受到的打击十分严重,几乎全部的铁矿和180%的煤矿都落到了德军的手里,同时许多化工厂、钢铁厂、纺织厂也被德军占领。
除了工业上的困境,法国在财政方面也十分困难。 战争所需的庞大的军事费用,使法国在1914年度的财政预算赤字高达55亿多法郎。 法国政府出于无奈,只能向法兰西银行借贷,并且同意银行发行货币。因此,法国的货币流通量不断增加,在1914年的第四季度信用流通量竟然高达96亿多法郎。 1914年8月1日,法国的浮动债务已经达到16亿法郎。
法国国库亏空,入不敷出。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法国政府采取了紧急救助的措施,宣布钞票停止兑现,由此, 法国暂时度过了“挤兑”的难关。
但是,法国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时期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
1914年年末,战线开始逐渐稳定,同时巴黎危机的状态结束, 于是法国政府迁回巴黎。 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法国全力发展战争经济,不断增加军事拨款并且扩大军事生产。 同时国家也加紧直接干预经济的步伐。 持续已久的战争给法国国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破坏,使人民的生活日益艰苦。 于是,法国民众的反战情绪开始滋生并且不断高涨,一些反战运动也开始应运而生。
随着法国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法国的经济出现了畸形发展。 同时,随着法国军事工业的高度发展,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出现了问题。 如法国的轻纺织工业部门的状况逐渐衰落, 棉毛纺织业的生产规模逐渐缩小,而法国的农业则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 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应征入伍,农业生产出现了劳动力严重不足的局面,只能由一些妇女、孩子和老人代替男劳力。 由于战争的扩大和德军的占领, 法国在1913年到1918年的播种面积几乎减少了一半。
为了支付不断增加的军事开支,法国政府只能不断地向法兰西银行透支, 而银行则毫无节制地发行货币。 伴随着这一切而来的,就是物价的疯涨。 再加上国内外的债务不断增加,因此法国的财政出现了困难,同时,由于战争经济政策的实施,又有国家的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法国的经济危机早已潜伏在经济体中,只是战争结束后才开始爆发。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全世界都遭遇了巨大的危机,但是却为美国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 由于美国在地理位置上远离欧洲战场,而美国又充分利用了这个地理优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大部分时间都保持中立的立场,并且和交战的双方开展军火贸易,从而利用了战争的时机为自已赢得了大量的财富。
因此,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经济实力也因此得到了增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乘交战双方被战争束缚手脚、经济困难的时机, 为自己攫取了巨大的财富。
它不仅回收交战双方在美国的有价值的股权,而且增加发行的巨额债券的数量,同时加快资本输出的速度。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19年,美国在国外的总投资额高达70多亿美元,协约国向美国的借贷也高达100亿美元。全世界内,竟然有20多个国家成为了美国的债户,即使是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帝国也欠美国41亿美元的战争债款。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美国从战前的债务国一跃而上升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同时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 同时,美国的黄金储备量也在迅速增加,占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而国际金融中心也逐渐偏离了伦敦,开始向纽约转移。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战争的时机向拉丁美洲和东亚扩张,在拉丁美洲,美国的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
除此之外,美国的垄断资本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收获了俄方的回报。 这使得美国的整个垄断资本欣喜若狂。 美国总统威尔逊无法抑制心中的兴奋,说道:“在当今的世界金融领域和商业领域,美国所占的地位和必须占有的地位,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前我们不敢想象的。"
经济的摩擦慢慢升级,最后衍生出真正的战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法国从债权国沦为债务国,而美国的商品出口总值则翻了一倍,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