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天折
与《华侨日报》相比, 于品海的现代报的寿命太短了。 于品海没想到会是这种 结局, 当他作为新一代传媒大王崛起之 时, 气势之盛, 登峰造极。 于品海的发迹史, 亦成为同业乃至全港探究的话题。
于品海1959年出生于香港中下层家庭,1967年往加拿大沙省大学念政治系。 毕业回港后不久,进《财经日报》 做国际电讯翻译及编辑,月薪2000 港元。 一年后离职,进富丽华集团做职员。
1985年, 于品海凭不到20万港元积蓄, 与几位青年才俊合股成立智才顾问管理公司,实收资本仅100万港元。智才的第一单业务,是与日商在桂林发展漓苑酒店。 其后几单业务, 均是为日本财团来华发展提供服务。
1987年,智才上市,市值达6亿港元。 于品海头 脑灵活, 能说会道, 他能凭口才搞掂(做妥)别人认为是异想天开的事。 1991年, 于品海说服沪籍纺织巨子唐骥千,将其南海纺织以2.5亿港元的价格售予他。 唐骥千欲套现走资,成全了他。
于品海其志不在夕阳产业纺织业,他想做传媒大王。 他的下一个目标, 便是《明报>.
《明报》为新派武侠大师金庸与好友沈宝新共同创办, 是香港最具影 响的一份报纸。1989年《明报》创刊30周年茶会。 金庸突然宣布辞去社长一职,只留任明 报集团主席, 表示将彻底淡出江湖。
一时间,引来10多个财团上门洽谈收购《明报》, 其中有澳洲传媒大王梅铎。 于品海为顾问, 带日本 德间书周老板前来洽谈。 洽谈未果, 金庸对这个年轻人留下良好印象。
金庸之意,不在《明报》售价多少, 而是未来的继承人能否将 《明 报》精 神发扬光大。 金庸子女无意料理报业,金庸也曾想在集团内物色掌门人,一直举棋不定。
于品海协助日商 收购不成, 但一直未断与金庸的忘年之谊。 据某周刊称:于品 海花了多年功夫, 与金庸搞好感情。 他很多时陪金大侠看 戏, 食大闸蟹, 又不时大谈办报理想, 令他老人家十分开心。
于品海甫购南海纺织, 便正式提出收购 《明 报》 。 尽管仍不 时有人接洽高价 收购事宜, 于品海感情投资令金庸心旷神怡, 《明报》 已是非他莫属了。金庸称, 他选中于品海,是看 好他的才学、 经验、 人品、 能力。
1991年底, 双方进行首次交易。当时, 金庸有《明报》60%股权,沈宝新为 15%, 其余为公众散股。 于品海需从金、沈两人手中购得50%的股权,应付出4.53 亿港元现金。 收购南海纺织, 于品海家底都掏尽, 现在他上哪去弄这笔巨资呢?
聪明的于品海深谙金庸 “爱他若子”, 总会千方百计成全 “义子” 的宏愿。 于是, 与“义父” 金庸合组明智公司。 明智第一股东为于品海, 占60%股权, 金庸注资1.8 亿港元换取40%股权。 另外, 于品海说服金庸购入南海发展(前身为南海纺织)50%股权,出资1.6 亿港元。 金庸的这两项出资合计 3.4亿港元,顶了于品海购入《明报》股份的帐一一这样, 明智就拥有 50.01%的《明报》股权, 于品海只需付1.13亿港元现金。 这笔钱,于品海从银 行贷得。金庸只实收 1亿多现金, 便把香港第二大 报业集团拱手让予于品海。 金庸个人还拥有25%《明报》股权, 按协议分五期让予于品海。
股评家说于品海善玩数字游戏,股术之精,堪与股市怪杰詹培忠、 刘銮雄、 罗旭瑞、 李明 治诸君论雌雄。于品海所控的两间上市公司, 高峰期市值达40亿港元。 于品海玩股出奇迹, 成为香港最年轻的超级富豪。 于品海做上明报集团主席后, 创办《现代日报》, 投资“ 传讯电视”, 四面出击,声誉鹊起, 当选为香港报业公会主席。某杂志封他“香港梅铎” 。
谁知, 于品海平步青云之时, 他多年前埋下的"地雷” 被人引爆了.1994 年 10 月 10 日,《经济日报》 独家披露, 于品海在加拿大求学期间, 曾多次触犯偷窃、 冒签支票、 非法使用他人信用卡、 私藏枪支等7项控罪, 被判入狱两年减一天。 据传, 加拿大沙省大学香港同学甚少, 于品海总以为没事, 偏偏就出了事。 如果于品海仅是香港一名普通职员,《经济日报》绝不会揭他的 “案底" 。
这条新闻如核爆炸, 全港轰动。 当晚, 于品海发表声明, 承 认自己20岁时在加拿大求学期间,曾于1979年的3个月内,因使用他人支票和信用卡,涉及金额4600加元,以及无牌藏手枪, 全部控罪共判刑两年减一天, 但实际服刑4个月获释。
金庸是从《经济日报》看到这新闻的, 大 吃一惊。 金庸选择于品海为 《明报》 掌门人, 并非完全感情用事, 而是作过 调查的, 结论是于氏历史清白。 这对金庸的打击太大了!
联交所执行总监许浩明, 指责于品海作为上市公司主席没按规则填报他的真实历史, 不足取信股东, 应褫夺董事职位。
对于品海的谴责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 于品海被迫自动辞去 报业公会主席、 明报集团及南海发展主席职位。飞黄 腾达的于品海骤然摔到 地上。不过, 明报集团及南海发展的控股权,仍牢牢攥在他手中。 等众议平息, 他仍可重新出山, 亲掌大权。
对一名商人来讲,经济的失利, 往往比名誉上的受损更为可怕, 更能置人死地。 那么, 在商界长袖善舞、重锤出击的于氏, 收获的是什么呢?
于品海创办《现代日报》, 欲与《东方日报》一较高 低, 宣传费投下2000万港元, 令东方集团胆战心惊。但很快,东方马老板方知是虚惊一场。《现代日报》采编人员130名,一半是生手,远逊于《东方日报》300人的老班底。 《现代日报》自然不及《东方日报》“抵睇”(好看).
要命的是,几代读者养成的阅读习惯, 使他们捧上横排的 《现代日报》 分外别扭。 该报一直打不开局面, 月月亏损。 于品海受到 《明 报》 老臣 们的指责, 他不得不在创刊9个月后, 私人以3000万港元的价从《明报》集团手中买下 《现代日报》, 并背上创刊以来6000万港元的债务。
有人说,于品海办 报的失利, 与老臣们的不配合有关。 说于原是 《明报》旗下《财经日报》的小编辑,现在突然做老板, 老臣不服, 纷纷离去。这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于氏过于自负, 投资果敢有余, 稳健不足.
于品海接手以私人名义办了3个月, 又亏损2000 万港元。 这期间, 东窗事发,《经济日报》揭于氏的旧疮。于品海无心打理,宣布《现代日报》停刊。 有传媒称: 香港梅铎, 为 《现代日报》付了1.1亿港元的学费。
于品海投资的最大失误, 莫 过于传讯电视。 据传讯电视总经理施南生指出, 未启播前, 该台已花掉4 亿港元,1995年初启播, 更还要每年赔上1亿港元!
这么多投资及亏损,合计有7亿多。 于品海哪来的这么多钱? 首先, 是《明报》的盈利,光是在1994年3用底为止的财政年度, 《明报》共赚 1.6亿港元; 其次, 售股套现, 《明报》 集团新主席为新加坡商人黄鸿年, 按协议,他购入《明报》10%股权,1994年 12 月, 于品海将自己的3600 万股售予黄鸿年, 套现 1.8亿港元, 其后还陆续摊薄自己的股权; 最大的来源,是贷款,1994年4月,于品海以股票为抵押, 向银团借得4 亿港元。
于品海债台高筑, 走了一步神秘的棋。 这步棋, 导致独立核算师再揭于氏疮疤, 把于品海一下子推向濒临破产的困境。
据独立核算师披露, 于品海先后拿出四宗为数3亿港元的款项给身份不明的机构。 《明报》的正业是出版报刊,拿贷款去放贷或投资, 既隐瞒了股东,又违反与银行的贷款协议。
证监会与联交所于1995年8月22日早上,宣布《明报》停牌。
于品海为偿还债务, 只有出售所拥的35%《明报》股权。 这样, 当初他殚精竭虑获得金庸宠幸, 入主 《明报》,做传媒大王的梦想将会彻底破灭!
某周刊曾用 “炮制《明报》债务危机,传媒大王于品海玩完” 为标题,报道此事。 香港传媒除《明 报》系外, 均据此事大做文章。
于品海还能东山再起 吗? 香港商界不乏一朝搏尽、 来年复出的例子, 如杨受成、 邱 德根等人。 于品海还年轻, 仍控有南海发展等公司, 若以此为鉴,是可以重振雄风的。 不过,数年之内, 想恢复往昔风光,绝无可能。